白鷺教例二則

白鷺教例二則

白鷺教例二則


    是“捉”魚,還是“釣”魚
    師:聽老師朗讀——
    “在清水田里,時常有一只兩只白鷺站著‘捉’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圖畫。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專為白鷺而設計的?!保ā栋槨罚?br />    生:老師朗讀得很好,遺憾的是讀錯了一個字。
    師:哦?
    生:課文中寫的是“釣”魚,不是“捉”魚!
    師:我很欣賞你聽得認真,及時指正我朗讀的錯誤。我立即改正——
    “在清水田里,時常有一只兩只白鷺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圖畫。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專為白鷺而設計的?!边@里用“捉”魚和“釣”魚不一樣嗎?
    生:用“捉”不如用“釣”,“釣”是等待魚過來,而“捉”是主動去抓魚。
    生:“釣”是等待魚上鉤,是被動的,而“捉”是主動出擊,是主動的。
    生:“釣”魚,是悠閑的;“捉”魚,是手忙腳亂的。
    生:白鷺是一種高雅的鳥,長得很漂亮,“釣”,體現(xiàn)它的優(yōu)雅、從容;“捉”,反倒顯得忙亂、粗魯。
    師: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白鷺釣魚是擬人的寫法,體現(xiàn)休閑、娛樂。
    生:白鷺釣魚很悠然、很恬靜,渲染了田園氣氛。(鼓掌)
    ……
    [思緒]
    一“釣”出百味,“釣味”就是白鷺的韻味:那瓦藍瓦藍的天,那碧綠碧綠的水,那雪白雪白的鷺,那自然和諧的色彩,那一塵不染的明澈,那悠然自得的垂釣。猶如一幅渾然天成的圖畫嵌在我們的心里,融入我們的血液。
    是“浸泡”,還是“浸透”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c‘桂花搖落以后,挑去小枝小葉,曬上幾天太陽,收在鐵盒子里,可以加在茶葉里泡茶,過年時還可以做糕餅。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保ā豆鸹ㄓ辍罚┻@段描寫中兩處用同一個‘浸’字,‘浸’的意思是……”學生林靈姍質疑。
    “浸泡。”老師釋疑。
    “不僅僅有‘浸泡’的意思!”學生李繼海補充,“還有‘浸透’的意思!”
    “為什么這樣理解?”老師追問。
    “桂花盛開的時候,調皮的香氣跑到每家每戶的院子里,屋子里,甚至鉆進主人的被窩里……花香無孔不入,里里外外都被浸透了。這是聞到的香味,是一種浸透鼻孔的香味。”
    “還有呢?”老師沖著他點頭、微笑。
    李繼海更加自信:“當桂花被當茶飲,當餅吃的時候,香味就浸透到胃里、肚里。這是吃出的香味,是一種浸透血液的香味?!?br />    “好一個‘浸透血液的香味’!”老師朝他伸出大拇指,“如果說透鼻香是暫時的,那么融入血液的香則是永久的;透鼻香飄飛一個季節(jié),融入血液的香則彌漫人的一生。所以,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永遠月是故鄉(xiāng)圓,水是故鄉(xiāng)甜,花是故鄉(xiāng)香!”
   ?。鬯季w]
    上文教例亮在學生“站起來”了。
    設若“獨白”統(tǒng)領課堂,老師以“浸泡”一錘定音后,學生往往就對“標準答案”深信不二了。縱使“浸泡”的詮釋在特定的語境中顯得不那么貼切、全面,甚至說錯了也沒有人敢懷疑、“拯救”。每每觀摩這樣的教學,總覺得學生依然跪在課室里。
    “站起來”,這三個字看似簡單。但是,課堂上,教師在生存意義和精神意義上真正讓學生結束跪拜狀態(tài)而站起來——既保持身體的等高,又保持心理的等高平等對話,卻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