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訓練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根本的知識

嚴格訓練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根本的知識

嚴格訓練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根本的知識

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嚴格要求、反復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

  巴甫洛夫說,“習慣只不過是長串的條件反射”,其獲得、保持和消失都是訓練得來的。洛克曾說,兒童不是用規(guī)則教育可教育好的,規(guī)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甚至在可能的時候創(chuàng)造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并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可以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發(fā)生作用了。

  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沒有喊出來的習慣,只有練出來的習慣。訓練法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從概念開始,而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一些大道理一時半會兒很難被他們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體會到好習慣的益處,慢慢地就理解了。這時的習慣已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他們將因此而受益終身。那么,訓練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訓練必須持之以恒,最少連續(xù)訓練六周

  良好習慣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矯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復的訓練中才能養(yǎng)成。我們經過多年實驗得出結論:最容易訓練的習慣也需要連續(xù)6周才能形成。然而,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訓練是“抽風式”的,今天來勁了,要求很嚴格,過幾天又不管不問了,這形不成好習慣的。有的家長對孩子進行訓練根據自己的心情進行,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過去;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做得好,父母看著也不順眼,這樣是很難訓練出好習慣的。

  孩子年齡小,自制力不強,要培養(yǎng)好習慣,家長就得天天檢查,直至養(yǎng)成習慣后再放手。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工作貴在長久堅持,一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緊后松”、“一曝十寒”,家長一定要有韌性。

  教育孩子前后要求要一致。如果教育者隨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習慣。如果高興時一個要求,生氣時又變成另一個要求,孩子就會學得看大人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這是最要不得的。所以不但每個人對孩子的態(tài)度要一致,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也要一致。

  行為訓練要抓反復,反復抓。

  例如:要訓練孩子養(yǎng)成回家先復習、做作業(yè)后再游戲、看電視的好習慣,家長應和孩子協(xié)商,取得孩子配合后制訂合理的訓練程序。如低年級孩子的訓練方案:

  培養(yǎng)目標:養(yǎng)成回家先復習、做作業(yè)的習慣。

  時間:6周

  第一周:不給孩子約束,自然記錄孩子每天回家后的表現。

  第二周:提出要求,要求孩子自覺按要求做,如能一周內有3天達到要求應給予表揚。若這周沒達到這個要求,下周不準看電視。

  第三周:有4天能達到要求就給予表揚并配以物質獎勵。達不到要求下周六、周日不準外出。

  第四周:有5天能達到要求給予物質獎勵并向老師匯報,希望老師給予表揚。達不到要求,取消已訂的旅游或參觀等外出計劃。

  第五周:有6天能達到要求給予表揚,并由家長帶孩子外出旅游、參觀予以獎賞。達不到要求,下周不準看電視,取消原訂要給孩子買的衣物或玩具。

  第六周:如果一周之內天天達到要求,全家開慶祝會,并向孩子發(fā)放孩子要求的禮品。然后提出要求,希望孩子自己鞏固成果,形成習慣。如果達不到要求,延長訓練時間,并給予相應的懲罰。

  上述第一周是預備階段,第二、三、四周是強化階段,第五、六周是鞏固階段。上述階段目標的制定只是一種假設,具體制定時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身心特點??傊畬⒆拥挠柧殻梢椎诫y,逐步強化。

  訓練必須嚴格要求,不要有例外

  研究中我發(fā)現一個規(guī)律: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養(yǎng)成的過程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訓練需要咬著牙,戰(zhàn)勝許多困難,經過許多枯燥單調練習,才能成功。特別是對已形成不良習慣的,要矯正就更要堅強的意志,強化訓練。事實證明,不少孩子的好習慣,往往是在與壞習慣的斗爭中形成的。

  然而,有些家長對孩子溺愛,孩子一求情、掉眼淚,家長的心就軟,那就什么好習慣也沒有了。我們主張自覺,但還要實行必要的強制,有時甚至要伴有適度的懲罰。開始孩子可能感到很別扭,很不愿意,但好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他們的第二天性,不這么做反而覺得別扭了。這里有個從不自覺到自覺,從不情愿到情愿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強制。

  這里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有例外,開始第一件不該遷就他的你遷就了他,他就會認為只要哭就可以得到,以后就會用“哭”來要挾家長。陳鶴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書中,曾經講起小女兒的習慣培養(yǎng)問題。他說:我的小女兒現在已有一歲零二個月了。她晚間睡后素來不再醒來吃奶的。這種好習慣是從小在醫(yī)院里養(yǎng)成的,她的母親就因此省了無數精力,她也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的睡眠,這樣相處已非一日。不料到一歲零三個月大的時候,她忽生起寒熱病來了,飲食起居遂為之顛倒,有一晚間醒來要吃,她母親以為她睡前沒有吃飽,就喂她了;豈知一載來晚間睡后不吃奶的好習慣,竟因此破壞。那天晚上喂后,她就再入睡鄉(xiāng),但第二天晚上醒來又要吃了;不給她吃,她就大哭。她母親固然不得安眠,別人也被她哭得難以熟睡了。第三夜又如此,如是者五六夜。一個小小的例外,就破壞已成之習慣。

  把握關鍵點,抓好第一次

  習慣訓練要重視第一次,第一次先入為主,印象深刻,具有導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家長發(fā)現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若孩子偷了十次家長才重視,就不好教育了。對于孩子的第一次哭鬧、第一次撒潑耍賴,家長的妥協(xié),無疑是對孩子的一種縱容。教育家陳鶴琴對此曾有過精彩論述。他認為,“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于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教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后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得好。對于第一次的動作,做父母和教師的要格外留意指導,以免錯誤”。

  訓練要“小時候嚴,大了寬”

  有些家長忽略了孩子小時候的訓練,認為“樹大自然直”,小時候把孩子慣得沒樣,樹大并沒自然直,反倒長成了歪脖樹。等到孩子上中學時,家長又使勁地卡,結果反倒造成逆反心理。我認為,應該 “小時嚴,大了寬”。幼兒園、小學時期,孩子還比較聽話,好訓練,容易養(yǎng)成好習慣,這時要以嚴為主。以后,孩子長大了,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較強,這時應以寬為主。孩子小時候已養(yǎng)成好習慣,寬松一點也出不了大格。我認識的一位家長,這位家長有兩個孩子,一個考上北大,一個考上清華,周圍的朋友和同事說,沒見過他怎么管孩子,這兩孩子天生就這么好。這位家長卻說:“可能是說我在孩子高中時候不怎么管。其實,我在孩子幼兒園、小學的時候,就對我兩個孩子抓得特別嚴、特別緊。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等孩子到了初中,人大一點,到了青春期,你再管那么嚴,孩子就不愛聽了,到了高中,習慣基本形成了,穩(wěn)定了,就放手不管了?!?/p>

  “小時嚴,大了寬”,符合孩子心理特點,所以兒童時期一定要重視養(yǎng)成教育,如果小時不“塑造”,大了再“改造”可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