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奉行為和非遵奉行為

遵奉行為和非遵奉行為

遵奉行為和非遵奉行為


  家庭教育中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遵奉行為和非遵奉行為。
  孩子對社會文化、社會價值和社會標準絕對服從,毫無主見,在解決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時,不加分析地接受現(xiàn)成的結論,或附和別人的觀點與行為,這樣的行為便是遵奉行為。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很有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遵奉的誤圈。旁且不論,就以子女教育為例,我們中間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擺脫下述的模式呢?
  1.保護孩子免于逆境。為了孩子快樂, 我們做父母的有時會做得十分過分,那就是走在孩子前面為他們斬荊除棘,以防孩子遭受挫折。過度的保護易使孩子無法學會如何面對困難、解決問題或處理負面情緒。
  2.催促孩子?,F(xiàn)今的社會生活節(jié)奏緊促。這不僅體現(xiàn)在父母身上,也通過父母折射到孩子身上。父母常趕鴨似地催促孩子上學、吃飯、做作業(yè)、習才藝。清晨催其起床,晚間催其就寢。如此急驚風似的作息,十分容易造成生活壓力,使孩子沒有時間自行安排、細心觀察、分析事理、作出反應,甚至導致孩子做白日夢,大大減少了孩子創(chuàng)造和探索的機會。
  3.即刻滿足孩子的需求。嬰兒哭鬧時,大多數(shù)父母會立即抱起孩子,喂奶或換尿片,由此建立起嬰兒對父母的信任感。可是,當孩子步入童年時,他們漸漸有了“等待的能力”,但許多父母卻忽略了這一能力,失去了訓練孩子“等一下”的機會。相反,卻爭先滿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沒有耐心、缺乏自助的習慣。
  4.極端的評價。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評價,因為評價為孩子提供了行為標尺,指出了追求的目標。然而,過高或過低的極端評價,對孩子的成長不僅無益,反而有害。許多父母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或者過度贊賞孩子,導致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會因為經常被夸獎而不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或者過度貶抑孩子,在孩子面前故意拔高其他孩子,用意是想通過孩子的比較來激勵孩子,結果卻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5.避免孩子無聊?!∫粋€人在無聊時會主動地去找一些事情去做。孩子也不例外,在某種意義上說,無聊可以刺激孩子發(fā)掘內在資源,尋求探索或創(chuàng)造??墒?,不少父母生怕孩子無聊,故而準備許多玩具、書本或各類活動。盡管這樣的安排有助于加強孩子的智能發(fā)展,卻同時也養(yǎng)成孩子過于依賴外在刺激來娛樂自己,阻礙了他們在無聊時如何自理或構念的主動性。
  6.不給孩子回答問題的時間。孩子常會碰到一連串的問題。當他們詢問父母時,許多父母不去及時抓住機遇,創(chuàng)設情境,給予孩子思考問題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相反,卻為孩子提供不必要的幫助,越俎代庖。結果,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我的能力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或“我的能力不足以做成這件事情”。同理,父母也常會提出一連串問題要求孩子回答,但卻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或嘗試,而是動輒指摘孩子回答不全面,思考不深刻,致使孩子逐漸認為凡事他的看法總是不重要、沒價值的。
  7.安排活動很少征詢孩子意見?!槿烁改刚叨加羞@樣的體會,當他們在自己的單位里為人隨意差遣或武斷安排時,心里總覺不適或不悅??墒?,當他們回到家里,卻忘記了孩子也有這種共同的人類心理。許多父母會未經孩子同意,或不與孩子商榷,而擅自為孩子安排各種活動。當孩子對此有異議時,遇到的否決常常多于采納。
  8.介入孩子之間的爭執(zhí)。孩子之間難免發(fā)生沖突, 他們有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他們有他們了結事態(tài)的手段。對此同伴之間的爭執(zhí),大多數(shù)父母會盡快出面干預,迅速給予制止,從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協(xié)調、處理紛爭的機會。一般說來,當沖突并不威脅身心健康時,父母應該讓孩子自行解決。
  9.期盼孩子實現(xiàn)父母未圓的夢。 父母總希望在孩子身上不再重演自己的人生遺憾,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常教孩子一些“醒世格言”,但卻很少解釋:人生常有例外。同理, 父母將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致使孩子身肩重任,頗感壓力。一俟孩子發(fā)現(xiàn)這些訓言與事實不符,或者覺得自己有負于父母的期盼時,不僅會產生對父母的內疚,而且會產生對自己的懷疑。
  10.過于注重孩子的外表。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穿著、禮貌、行為等反映了父母的素養(yǎng),甚至認為他人對孩子外表的評議實際上是給父母打分,因而過于重視孩子的外在表現(xiàn)。相比之下,父母卻很少注意孩子的內心世界,聆聽孩子的意見,忽視了孩子也有追求尊重的權利。
  上述諸條,作為我們土地上的一種習俗,扎根于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很少能夠做到“獨立其外”,而是遵奉效之。一則因為我們覺得“大家都是如此,我何必獨自標新立異”,故而也就遵奉了;二則因為我們覺得“如此模式,總是利大于弊,否則也就難以為繼了”,故而也就遵奉了。如此說,許多父母在子女教育問題上都是不同程度的遵奉者。
  孩子對社會文化、社會價值和社會標準橫加反抗、我行我素,在解決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時,不加分析地對現(xiàn)成的結論一律予以排斥,或無視別人的觀點與行為,這樣的行為便是非遵奉行為。
  非遵奉行為的基本特征在于:非遵奉者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成熟” 的能力和智慧,似乎合理的異思悖論,看似正常的越軌舉動,常在特定場合發(fā)表一些嘩眾取寵的見解,同時伴隨著雖屬怪癖但多少可以為人接受的行為。非遵奉者在處理社會生活問題時,存在著潛在的失調,試圖用沒完沒了的努力改變各種人際關系,以便證明自己的信念系統(tǒng)是正確的。一般說來,他們的言行與社會文化、社會價值和社會標準不符,與人們的常識相悖。他們之所以表現(xiàn)這樣的行為,本意不在于有意推翻“常識”,而是在指摘眾人遵奉的常識時,卻在覓求或遵奉與該常識相去甚遠或背道而馳的另一種常識。當另一種常識成為眾人遵奉的對象時,又可能成為非遵奉者反抗的對象。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