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物體的自由下落》反思

大班科學教案《物體的自由下落》反思

大班科學教案《物體的自由下落》反思

1、大班科學教案《物體的自由下落》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自由落體現象,探索不同物體下落時所呈現的不同狀態(tài)。

  2、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3、體驗觀察帶來的不同發(fā)現及下落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用恰當的詞匯說出不同物體下落的不同狀態(tài),如:直直的,飄下來的等。

  活動難點

  用線條記錄實驗的結果,如:直線、曲線、繞圈等。

  活動準備

  1、紙條、羽毛、樹葉、小降落傘,雪花插片和小木珠。

  2、在秋天里,幼兒觀察過樹上的樹葉落下的樣子。

  3、幼兒實驗記錄表(記錄表的表頭上已事先根據所提供的材料畫好了各種物體的圖標),人手1支筆。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對物體下落形態(tài)的猜想。

  1、師:我們已看過大樹媽媽的樹葉寶寶掉下來時是搖搖擺擺的,那么其他東西下落時,是什么樣子的呢?

  2、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描述其他物體從高處下落的樣子。

  二、通過實驗,初步感受物體下落時的不同現象。

  1、教師出示紙條、羽毛、樹葉等實驗材料。

  2、師:這里有許多東西,我們一起玩一玩,看一看,它們下落時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其他東西落下來是,是什么樣子的呢?

  3、教師交代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選一樣物品,將它舉過頭頂,手松開,眼睛一直盯著物體,觀察它從上往下落的狀態(tài)。

  4、幼兒自由選擇2~3種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觀察物體的自由下落現象。(教師注意觀察幼兒選擇的實驗物體和實驗方法,幫助幼兒克服影響實驗干擾因素)

  5、師: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降落傘是直直地掉下來,有的卻是飄著下來的呢?我們試一試吧!(幼兒和教師一人抓住一個小降落傘)看看,抓在小降落傘的什么部位它就可以飄下來了。

  三、師幼談論、交流,發(fā)現物體從高處下落的狀態(tài)是不同的。

  1、師:剛才我們都去玩了這些東西,請你說說,你選的是什么東西,[.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它是怎樣落下來的?(幼兒示范操作并講述自己的發(fā)現,教師引導全體幼兒仔細觀察,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并用恰當的語言描述物體落下來的現象,如“我發(fā)現羽毛是搖搖擺擺落下來的,木珠是直直地落下來的”等)

  2、教師小結:我們發(fā)現有的物體是搖搖擺擺落下來的,有的是轉著圈落下來的,還有的是……每個物體落下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

  四、幼兒再次實驗,并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

  1、師:如果將小降落傘飄飄蕩蕩落下來的樣子畫出來應該怎樣畫?請你用手試著比畫。木珠又是怎樣落下來的呢?(引導幼兒用繞圈、左右折線、直線、曲線來表現)

  2、請幼兒介紹自己記錄的方法。

  師:請你先選一樣東西試一試,然后再去選擇畫有這樣東西的記錄表,吧你看到的現象用線條畫下來!

  幼兒再次實驗,鼓勵幼兒選擇第一次實驗中沒有嘗試過的物體進行實驗,教師與幼兒商量記錄的方法,并與幼兒完成實驗記錄。

  活動延伸:讓幼兒繼續(xù)收集各種,觀察和記錄它們下落的不同狀態(tài),并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詞匯,提高其用身體動作和線條大膽進行表征能力。

  活動反思

  在此次的科學活動中,以幼兒的操作記錄為主,幼兒對于能夠子互操作的活動都躍躍欲試,在操作的過程中,(教案出自:教案網)都十分的積極但是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有的幼兒占住一件是實驗用的降落傘來玩,其他幼兒無法進行實驗,有的幼兒操作過程中江石子往上拋,容易傷到其他幼兒,因此在操作活動的時候,教師尤應注意強調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項,讓幼兒能夠正確操作,看到真實的實驗現象。

  而幼兒在做操作記錄表的時候,發(fā)現幼兒的個體差異加大,有的幼兒很快地畫好了實驗記錄表,而有的幼兒則不知道要畫什么,在記錄表上隨意地涂、畫。因而針對該類幼兒,應在平時積極鼓舞他們參加美術是的活動,鍛煉他們用勾線筆畫畫的能力,使各個領域的教育相互滲透有機結合,使幼兒獲得全方面的發(fā)展。

2、大班科學教案《年輪的秘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對樹樁上的年輪感興趣,簡單了解年輪與樹木生長的關系。

  2、喜歡發(fā)現問題,并能和同伴通過探討交流尋找問題的答案。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有年輪的大樹樁圖片。

  2、彩筆、毛線、紙張:(畫有樹樁圖案)。

活動過程

  1、談話形式導入。

  師:在上課之前,你們來幫老師一個忙。有一棵小樹和老師是好朋友,它在森林里長了8年,有一天它被伐木工人砍掉了,做了家具,但它的根還在,小朋友幫我找一找好嗎?

  2、組織幼兒讓幼兒討論。

  3、教師解釋:樹樁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樹的年齡,這些圈圈就叫做年輪,他每長一年就多一個圈,代表一歲,圈圈越多就證明這棵樹越老。

  4、引導幼兒探討樹的年齡,簡單了解年輪的含義。

  5、請幼兒觀看課件,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樹,拓展幼兒的知識經驗。

  6、操作游戲。

活動反思

  活動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如: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等等,使幼兒自主動腦、動手去探究年輪的秘密,極大地調動了幼兒的探究欲望,從而能培養(yǎng)幼兒積極探索的興趣。

3、大班科學教案《不倒翁的秘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 樂于探究不倒翁不到的秘密。

  2、 嘗試制作不倒翁。

  3、 享受不倒翁的藝術體驗。

  4、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 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塑料球、蛋殼、橡皮泥、彩紙、剪刀、水彩筆。

活動過程:

  1、 以謎語形式引出課題:一個老頭,不跑不走,請他睡覺,他就 搖頭,請你猜猜是什么。

  2、 引導幼兒探索不倒翁的秘密。

  (1)出示不倒翁讓幼兒自由玩耍,發(fā)現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請幼兒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發(fā)現(上輕下重)

  (3)可以提示幼兒打開不倒翁看看,再說說自己的發(fā)現。(上輕下重,底下有固定物)

  3、 幼兒動手制作不倒翁,發(fā)現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幼兒自己選擇材料制作不倒翁。

  (2)幼兒操作完后,將作品擺在前面進行試驗,檢驗是否成功。

  (3)師幼共同探討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不倒翁卻站不起來。(固定物沒有放在中間,沒有固定住。)

  (4)教師小結:不倒翁的底部必須是圓圓的、滑滑的。固定物一定要牢牢的站在不倒翁的底部。

  4、 幼兒再次進行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5、 展覽欣賞作品,感受成功的快樂。

  (1)組織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

  (2)跟隨音樂學做不倒翁。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既有科學的探索,又有動手制作,這樣的活動孩子們都會比較喜歡、比較符合幼兒的興趣。在活動前我認為不倒翁應該是小朋友生活中經常玩的一種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們也要學習不倒翁遇到困難繼續(xù)站起來的精神。讓我們和你的小伙伴介紹下你的不倒翁吧。

4、大班教案《物體的下落》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感知各種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2.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物體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狀與掉落方向有關,學會做記錄并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對物體下落的現象產生興趣及探索欲望。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每組相同的普通紙兩張,大小相同的黑卡紙一張,橡皮泥一盒,積木一塊,石頭一塊,剪刀一把,筆一支,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物體都有下落現象。

  (1)教師引導:教師手里拿著一塊積木,提問如果松開手會怎么樣,教師操作,并用多種方式拋、扔。提問,所有東西都會這樣嗎?

  (2)幼兒試驗:請小朋友運用多種材料試一試,看看和剛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樣。

  (3)幼兒分享結果,教師總結。

  2.比較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

  (1)提問:剛才你們都扔了那些東西?它們落下來的速度一樣嗎?哪些快哪些慢?

  (2)請個別幼兒上來示范,教師引導要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

  (3)幼兒再次操作,并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4)教師將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幼兒猜想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體下落速度與什么有關。

  (1)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操作,比較普通的紙和黑卡紙的下落速度不同,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驗證速度與重量有關。

  (2)幼兒操作,不增減東西,怎樣使兩張相同的普通紙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討論。驗證速度與形狀和下落方向有關。

活動延伸:

  將材料投放到區(qū)角內,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對生活中的落體運用現象進行新的設計,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

5、大班科學教案《我的牙齒》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觀察、記錄牙齒的外形特征,了解牙齒的基本外形結構。

  2、學習牙齒名稱:切牙,尖牙,磨牙,了解牙齒外形與功用的關系。

  3、發(fā)現事物間的相互關系,提高觀察、概括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難點:

  學習牙齒名稱:切牙,尖牙,磨牙,觀察、記錄牙齒的外形特征。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我奇怪我發(fā)現》

  2、幼兒換下的乳牙;牙齒模型;黑板上畫好的兩張張開的大嘴。

  3、人手一個小鏡子、電筒、筆。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自主觀察。

  請幼兒用小鏡子自主觀察自己的牙齒,了解幼兒在觀察時使用的不同方法。

  二、學習觀察方法。

  1、運用提問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

  2、師:你能看到牙齒的幾個面?

  你看到的每個面是怎樣的?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覺?

  你的牙齒有幾種牙齒呢?每種牙齒有幾顆?都長什么樣?長在什么位置?

  三、第二次運用新學的觀察方法自主觀察和記錄。

  幼兒邊觀察邊記錄在《小朋友的書·我奇怪我發(fā)現》第4頁上,教師關注幼兒的發(fā)現方法,并進行個別指導,引導幼兒發(fā)現外型特征、數量和位置關系。

  四、師幼共同總結,引導幼兒概括出特征。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換牙期,教師能及時地為幼兒提供跟牙齒有關的的教學活動是有助于幼兒及時了解自己的牙齒。

  通過觀察發(fā)現等變化讓幼兒有了充分了解,使幼兒有對保護牙齒的意識。

  用通過照鏡子,觀察等方法讓幼兒觀察自己的牙齒,從幼兒生活中的自己來作為學習探究的對象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

6、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拱形》含反思

設計意圖:

  薄殼原理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如安全帽、拱橋、拱形屋頂等,但這樣的知識內容在小學、初中的教材中才會出現,如何讓幼兒園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我們用幼兒身邊常見的雞蛋殼、鉛筆、紙、積木等,通過幼兒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來感知體會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也許不是所有的幼兒實驗都能成功,但如果他們在活動中能仔細觀察,喜歡探索,這也是我們活動的一個收獲。

活動目標: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時出現的不同現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在操作中能仔細觀察、樂于探索。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個人操作材料:1/2雞蛋殼4-5個,削好的鉛筆

  2、分組操作材料:針筒、卡紙條、書、積木、裝水的盆、托盤若干,紅色筆一支

  3、有關拱形的多媒體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小雞出殼”引起幼兒興趣

  二、幼兒探索力作用于雞蛋殼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1、提問:雞姐姐和雞妹妹吵個不停,你們來評評理,到底是誰先啄破了蛋殼?

  什么東西比較像小雞的尖嘴巴?你們愿意來做個實驗嗎?

  2、幼兒用鉛筆模擬小雞的尖嘴巴,分別戳蛋殼的凹面、凸面。

  3、教師、幼兒共同小結: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要花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殼是雞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雞蛋殼內、殼外做注水實驗,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針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兒做實驗。

  3、幼兒交流實驗的結果。

  4、教師講解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原理:針管里的水就象是鉛筆戳在蛋殼上的力,當水落在蛋殼凸面時就散開流掉了,就像是鉛筆上的力大部分沿蛋殼表面分散了,所以蛋殼不容易破,拱形橋面也能承受較大的力;當水落在蛋殼的凹面時,水集中在蛋殼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殼的中心,蛋殼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現象

  幼兒用卡紙和積木分組合作搭橋,要求是用兩塊積木做橋墩固定,卡紙做橋面,橋面至少要承受一塊積木的重量不會塌掉。(活動中如果幼兒不能想到拱橋,可提醒幼兒想想還有什么形狀的橋。)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1、出示拱形積木,提問: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物品?

  2、教師用多媒體圖片做介紹,使幼兒明白物品設計成拱形的原因。

  結束:小朋友們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設計拱形的物品,并把它們畫下來,讓其他人了解這些知識。

活動反思:

  《找拱形》一課從教學預設到教學過程,突出了活動的趣味性、科學的創(chuàng)新性以及學生親身經歷猜想、驗證及主動創(chuàng)造的過程,本課教學過程中有三點達成了預設目標:一是較好地組織每個學生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對科學探究活動、對拱形結構的進一步認識有了提高;二是科學概念的形成突出了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為基點,緊密聯系了學生學情,并在此基礎上對拱形的具象化認識有了更多的感觸,通過過程中的小組分工、匯報交流讓學生充分感知拱形結構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奇妙運用;三是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對拱形物體的研究有了切身的印象,在探究、對話中發(fā)現了拱形結構在自然界中以及在人類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中的生動體現,而學生在教師組織引導學習中也學會了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良好品德。

  本節(jié)課不僅是讓學生知道圓頂形是拱形的組合,還要了解圓頂形、球形的受力特點,它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力,和拱形比,它又有什么特點。確實,如果本節(jié)課和“力”脫離了就毫無深度可言了。因為有了這些活動的設計,所以學生能很好的感受圓頂形受力的特點。

  在本課中存在不足之處:

  1、學生回答問題、討論交流不是很積極,平時要多注重培養(yǎng)。

  2、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要適當延長,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

  3、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少,這樣在課的后半段,以至于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4、上課的語速有點快,以后要多注意。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活動的設計中我還需要考慮的更全面。

7、大班科學教案《按物體的用途分類》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將物品按用途進行分類。

  2.能正確表述自己的分類理由。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關經驗。

  物質準備:若干實物,圖譜標記、實物圖片,分類盒,分類板等。

  活動過程:

  一、以認識物品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二、整理物品,讓幼兒初步學習按物品的用途分類。

  1.引導幼兒將籃子里的物品,按照它們的特點分到籃子里的三個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說說你的分類理由。

  三、師觀察幼兒操作并個別指導。

  四、師幼互動交流。

  師:誰來說說他是怎么分,為什么要把它們分在一起?

  五、運用圖譜標記幫助幼兒梳理分類經驗。

  1.師:出示嘴巴、手、蘋果、積木、汽車等標記卡,引導幼兒從中選出分別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標記。

  2.師引導幼兒根據標記,將自己籃子里的物品按標記擺放好。

  六、分組練習,鞏固按物品的用途分類。

  1.介紹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4.師小結。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是讓幼兒能將物品按用途進行分類,并且能正確表達自己的分類理由。在活動中,我首先以“認識物品”導入活動,并讓幼兒“整理物品”,學習按物品的用途分類,幼兒個個都能將物品按食物、日用品和玩具等不同用途進行分類,也能說出分類的理由。接著引導幼兒運用圖譜標記“送物品回家”,幼兒也都能將自己籃子里的物品按標記擺放好??墒窃诮酉聛淼牟僮鞑牧现?,幼兒在給物品按標記分類中產生很大的分歧,有的標記相差非常細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錯,雖然在操作之前我有提示過了,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時有很大一部分幼兒不仔細觀察標記,都分類錯了。而這一切都反應出幼兒對畫面的觀察不夠細心,做事太過于急促。

  進入大班以后,我發(fā)現有許多小朋友都對自己的行為缺乏信心,具體表現在:操作時總喜歡看別人的答案,甚至有的小朋友剛剛拿到操作材料就看別人是怎么做的,自己不愛動腦筋。

  要想從根本上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我覺得我們教師必須注意讓幼兒真正掌握我們所要讓他們掌握的,因為只有當他們真正懂了,學會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對自己產生認同感。另外,每節(jié)課結束以后,教師要做到及時反思、小結,及時的修改,累積經驗,尋找幼兒更能接受的講解方法,做到完善以及更好,讓幼兒從興趣開始培養(yǎng),從根基開始打起,從基本習慣開始抓起,讓幼兒喜愛上數學,喜愛上學習。

8、大班科學教案《變化的溫度》含反思

教學目標:

  1、學習識讀溫度計,并從記錄中發(fā)現溫度與天氣的關系。

  2、激發(fā)幼兒對觀察、測量、記錄天氣變化的興趣。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環(huán)境與材料:

  1、每人溫度計1支。

  2、每桌涼水、熱水各1盆。

  3、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

  1、教師扮演天氣預報員,播報今天的天氣情況。

  2、討論:怎樣能知道每天的氣溫?

  3、教師了解每位幼兒有關天氣溫度的認識。

  二、探究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1、展示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圖片PPT。

  2、出示溫度計實物,請幼兒說一說它有什么用途,怎樣使用它測量溫度。

  3、小實驗:請幼兒將溫度計分別放在熱水和涼水中,觀察溫度計內水銀柱的變化。

  4、實驗后幫助幼兒總結:氣溫變熱,溫度計的紅線上升;氣溫變冷,溫度計的紅線下降。

  三、測量溫度。

  1、請幼兒觀察和記錄室內溫度,然后帶著溫度計到室內測量,觀察溫度計上的紅線的變化,比較室內、室外的溫度。

  2、請幼兒選擇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測量并記錄下彎度,然后再到背光陰涼的地方測量,觀察溫度計內水銀柱的變化。

  3、請幼兒說一說變化的溫度告訴人們什么信息。

  4、讓幼兒知道從天氣預報中了解溫度變化,并注意增減衣服。

  四、請幼兒了解一天內不同時間溫度的變化。

  教師指導幼兒記錄一天內不同時間室內或室外的溫度變化,讓幼兒從中發(fā)現時間與溫度的變化。

活動反思:

  教過《水溫的變化》一課之后,總的感覺是得失摻半,成功失敗兼而有之。成功之處在于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資源做了較為恰當的處理,其中有預設性的,如選定分析水溫變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關于實驗誤差的處理;失敗之處在于這節(jié)課沒有按預定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課后的兩個問題(兩杯溫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熱水,放置一段時間之后,溫度是否相同?怎樣使一杯熱水的溫度盡快地降下來?)沒有按計劃解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積極性不高?;仡欉@節(jié)課,具體反思如下。

  一、明確的實驗目的更有利于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水溫的變化》是學生在掌握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的基礎上,而且是他們在學習科學課程以來所進行的第一次實驗探究活動,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研究熱水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但是這個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依賴于比較準確的實驗數據,因此,也就要求學生所進行的實驗操作比較精確,除了全班學生采用統一的計時方法之外,主要是負責讀數的小組長按照要求準時正確地讀出溫度計上的數據。然而,許多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做得不夠好,他們都急于觀察一下溫度計上的度數。結果,在記錄溫度和分析數據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還有幾個負責讀數的小組長也沒有做到專心致志,所以讀數時秩序有些混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將溫度記錄在課本上,算出鄰近兩次測量的溫度差之后,便急于觀察熱水的溫度,卻很少去深入思考熱水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或者說對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種科學求證的探究熱情。

  由此看來,先前的猜測環(huán)節(jié)也是存在缺陷的,問題主要在于猜測的結果沒有引起學生從事探究的興趣,就是說,沒有將猜測的結果轉變?yōu)閷W生探究的目標。產生這種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之間我更傾向于前者,在于小學生還不善于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在于學生剛剛接觸實驗探究這一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在于我對上述情況缺乏必要的預見,對學生的情況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學期待遠遠大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說,自己對學生情況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來,順利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的困難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將探究活動前猜測熱水溫度變化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一番改進。我原來的做法是,在組織學生談話,得出熱水溫度會逐漸降低后,接下來又組織學生進一步猜測并得出下面兩個假設:一是熱水溫度的變化是先快后慢的:二是熱水溫度的變化是先慢后快的。這樣的猜測結果對于學生來說顯然是增加了許多難度,同時也淡化了實驗探究活動的目的。因此,可以改為這樣導入“熱水的溫度會逐漸降低,那么,熱水溫度的變化具體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呢?這節(jié)課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深入探究一番?!比缓螅M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就會避免出現先前那種拖泥帶水的導入方式,可以節(jié)約很多時間。同時,有利于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定位在接下來的制定實驗方案、開展探究活動上面。

  二、簡化并完善實驗數據的分析方法

  對于實驗數據的分析,我舍棄了課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線統計圖的方法,改變?yōu)樽寣W生計算出鄰近兩次實驗數據的差,最后再將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都呈現在黑板上面,讓同學們直接觀察這些溫度差,并找出變化規(guī)律。之所以這樣處理,一是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因為他們還沒有學習折線統計圖,因此運用起來自然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二是為了便于看出實驗效果,本次實驗所使用的熱水的溫度盡可能做到很高,這又導致折線統計圖上的溫度變化看起來不是特別明顯;三是這樣做,可以讓每個小組測量的數據都能夠得到利用,既滿足了實驗結論普遍性的需要,同時又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實驗操作的價值,這是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具體體現;四是這樣處理,也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我在以前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也是采用了這種分析實驗數據的方式,效果比較理想。

  三、及時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

  如何處理實驗中出現的誤差,對于本節(jié)課來說是一個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處理誤差的態(tài)度與方法是教給學生正確地看待實驗結果,教育他們重視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讓他們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源。在概括實驗結論時,由于有些小組所測量的數據誤差較大,結果有的學生便認為結論的得出有些勉強。對此,我沒有敷衍塞責,而是正確面對,讓同學們綜合考慮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用普遍性來糾正某些學生頭腦中個別情況的不足,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讀數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液柱頂端相平,讀數的時機過早或是過晚,等等。從這一點來看,對于實驗過程中的誤差的處理,不應該回避,而是應該予以理性面對、科學分析。

  這里還涉及到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依我看來,預設是一節(jié)課應當完成的基本目標,在完成這些預設性目標的情況下,學生也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生;生成則是基于人──學生發(fā)展基礎上的教學目標,關注的是眼前的學生,關注的是這一個學生,而且由于生成的問題來自于學生,因而更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更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掌握。一節(jié)課,如果僅僅是著眼于并完成了預設目標,那么,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毫無靈動可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成的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課堂。

9、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圖案》含反思

  活動設計:

  這是一個對“對稱”含義理解的活動,而“對稱”的物體、圖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告訴幼兒“對稱”的條件,幼兒能容易找到,但是這種方法回到了原來的“灌輸、傳授”式,幼兒在活動中永遠是處于被動者。所以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樂意去尋找發(fā)現,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如今有了首席備課人,但設計的活動思路不屬于自己,要使這活動盡量減少紕漏,那就精心的構思活動方案,琢磨活動過程,把握每個活動中每個環(huán)節(jié),活動后進行反思。因此活動前我仔細琢磨了原活動方案,總覺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應手去實施,因此對活動進行了修改調整,讓幼兒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中,引導他們發(fā)現了“對稱”所需的條件,每個環(huán)節(jié)清晰、明了,重點突出。

  活動目標:

  發(fā)現物體的對稱性,根據提供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1、三張對稱圖片:三角形,花朵,小鳥。

  2、對稱及不對稱圖片若干。

  3、操作紙每人一張:有找對稱涂色的,有畫對稱圖形。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分別出示三張對稱圖片的一半,讓幼兒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張全出示后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兩過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張圖片,讓其尋找對稱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尋找對稱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體做對稱的動作)。

  四、畫一畫(在操作紙上先找對稱圖案,再涂色對稱圖案,最后畫對稱圖案的另一半)。

  活動反思:

  活動的目標實而在,不空不廣也不難,并已在過程中很好的體現,特別是“發(fā)現物體的對稱性”我覺得非常好,都是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而得到的正確答案。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反映。

  “猜一猜”是活動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尋找左右兩邊的異同點,這就是重點。在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因為我對幼兒的猜測答案都沒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們就特好奇,給下面的“尋找”增加了更大的興趣。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尋找著每張圖片兩邊的相同點與不同,最終自然的發(fā)現了“對稱”的條件: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讓他們找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么不一樣”,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還真的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會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著他們“看看小鳥吧朝哪邊”,幼兒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顯然這是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這環(huán)節(jié)讓我滿意的是話比較簡潔不多,靈活的面對幼兒的“猜測”。讓我遺憾的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

  “找一找”是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后的初次應用。我就請班上學習、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兒回答,結果是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并極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

  “做一做”是為了增加一點趣味性,前二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以說為主,而做一做即是讓他們鞏固“對稱”的理解,又是能讓他們好動的身體能得到輕松片刻。雖是動的一刻,但師幼配合非常默契。

  “畫一畫”的操作活動有看、想、找、涂色、畫的過程,是前面學習的綜合反映。在此中我覺得不足的是:在幼兒操作前沒有再次或是小結一下對稱條件,也沒有示范,因此很多幼兒出現了對稱的顏色沒有用上,他們只是涂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許幼兒涂色時會主意到色彩的變化與對稱。

10、大班科學教案《流動的水》含反思

設計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生活、動植物的生存以及生產建設等等都離不開水更離不開淡水。這節(jié)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是針對現在水資源貧乏,水污染嚴重的情況對幼兒進行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

活動目標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愛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

  2、通過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感知污水通過多層毛巾過濾可以變干凈。培養(yǎng)幼兒觀察、分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重點難點

  幼兒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操作、講述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幼兒大膽思維創(chuàng)新的意識

活動準備

  錄象、裝滿臟水的容器、干凈的空杯、筆、紙、毛巾、紗窗網、紗布、海綿、大個果凍盒。

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

  刀砍沒有縫,槍打沒有洞,斧子劈不開,沒有牙齒也能咬。(謎底是水)。

  2、幼兒討論水有什么用:啟發(fā)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發(fā)現大膽地講述問題水給我們帶來的用處。(水能洗衣服、澆花、養(yǎng)魚、洗澡、洗臉、水能做湯、煮稀飯……)

  3、擴展幼兒知識面:放錄象,有關廢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兒想象思維,創(chuàng)新新的節(jié)水方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節(jié)約用水?(如:洗衣服的水沖廁所、洗菜、水果的水來澆花、關好水龍頭、安裝新型的節(jié)水器等。)

  5、認識水的重要性:人類、動植物都離不開水,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水資源,節(jié)約用水。

  6、創(chuàng)新操作活動探索:探究實驗水如何會變干凈,出示一盆很臟的水,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使水變干凈?

  A 幼兒討論:

  B 試一試,怎樣把水變干凈。

  C 說一說,為什么實驗結果不一樣。

  D 怎樣用毛巾過濾使水變得更干凈?

  7、提升幼兒對創(chuàng)新活動的興趣:幼兒用記錄的方式來總結自己的發(fā)現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反思

  優(yōu)點:

  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的形式讓幼兒體會到探究創(chuàng)新的過程和快樂,活動中利用生活經驗交流討論、多媒體引導、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想象,操作實驗、創(chuàng)新實驗交流、記錄總結等活動,引導幼兒創(chuàng)新動腦思維,教師適當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問題拋給幼兒自己嘗試著探索創(chuàng)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

  不足:

  課前的準備活動需要在豐富一些,應提前與家長做好生活觀察活動,這樣孩子的生活經驗會更豐富一些,便于幼兒在活動中與他人交流、創(chuàng)新。操作創(chuàng)新活動中教師要適當的拋出問題,一步一步提升幼兒創(chuàng)新思考的能力和技巧。

11、大班教案《物體下落》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感知各種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2.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物體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狀與掉落方向有關,學會做記錄并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對物體下落的現象產生興趣及探索欲望。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每組相同的普通紙兩張,大小相同的黑卡紙一張,橡皮泥一盒,積木一塊,石頭一塊,剪刀一把,筆一支,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物體都有下落現象。

  (1)教師引導:教師手里拿著一塊積木,提問如果松開手會怎么樣,教師操作,并用多種方式拋、扔。提問,所有東西都會這樣嗎?

  (2)幼兒試驗:請小朋友運用多種材料試一試,看看和剛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樣。

  (3)幼兒分享結果,教師總結。

  2.比較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

  (1)提問:剛才你們都扔了那些東西?它們落下來的速度一樣嗎?哪些快哪些慢?

  (2)請個別幼兒上來示范,教師引導要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

  (3)幼兒再次操作,并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4)教師將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幼兒猜想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體下落速度與什么有關。

  (1)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操作,比較普通的紙和黑卡紙的下落速度不同,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驗證速度與重量有關。

  (2)幼兒操作,不增減東西,怎樣使兩張相同的普通紙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討論。驗證速度與形狀和下落方向有關。

活動延伸:

  將材料投放到區(qū)角內,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對生活中的落體運用現象進行新的設計,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

12、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含反思

設計意圖:

  聲音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游戲時,孩子們總愛用不同的玩具敲擊,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并對聲音是怎樣來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說話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高聲尖叫。因此,我設計了這次科學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分辨什么是好聽的聲音,什么是噪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fā)揮幼兒想象力。同時也求使活動盡可能地游戲化、多元化,充分發(fā)揮孩子的自主性。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聲音的多樣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體發(fā)出聲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2、引導幼兒積極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fā)揮幼兒想象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2、難點: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fā)揮幼兒想象力。

活動準備:

  1、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等。

  2、錄制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

  ( 鳥叫聲、馬蹄聲、風聲 、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 、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

  3、沙錘、盤子、木碗、鍋蓋若干,人手一份,聽課教師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猜猜他是誰:請四名幼兒事先藏在遮擋物后面,分別對大家說一句話,大家根據說話的聲音,猜一猜都是誰在說話?)

  小朋友,仔細聽一聽,這是誰在說話?(請一幼兒說一句話)這是誰的聲音?(幼兒猜)小朋友真棒!再聽聽這又是誰的聲音?(四名幼兒一一說一句話讓幼兒才出是誰)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讓物體發(fā)出聲音

  教師:人的聲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們都能根據不同的聲音猜出說話的小朋友是誰。小朋友這是什么?(出示鈴鐺或三角鐵)我們來聽聽它是怎樣發(fā)出聲音的。(老師輕敲)老師用什么方法使它發(fā)出聲音了?現在怎么沒了聲音?(老師停止了動作,它就發(fā)不出聲音了)

  小結:原來物品要運動運動起來,它才會發(fā)出聲音,不動它,就沒有聲音了。

  2、感受聲音的不同

  (1)老師準備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們做好朋友?這些東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愛惜、保護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氣了發(fā)出的聲音就不好聽了,想不想讓他們發(fā)出好聽的聲音?(一一出示響筒 、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 請幼兒敲敲、聽聽,引導幼兒說出清脆的、低沉的聲音,高音、低音)。

  (2)老師改變敲物品的快慢,請幼兒聽聽有什么變化。(節(jié)奏快、慢的聲音)

  (3) 請小朋友說一說,除了剛剛聽到的這些有趣的聲音,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不同的聲音?(要求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這是什么?在哪里會用到它?(做操的操場上、比賽場上、戶外活動時……)在這些場合,它都能幫助我們。如果老師在上課,它突然冒出聲音來會怎樣?(讓幼兒討論)

  小結:原來不同的物品發(fā)出的聲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動的快慢也使聲音的節(jié)奏不同,如果我們使用不當,就會成為噪音。老師經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聲喊叫,上課用適量的嗓音讀書,為什么?(要保護好自己的嗓子)

  3、聽錄音,想象感受聲音的多樣性

  教師:生活中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來聽聽這是什么聲音。聽到這些聲音,你們會想象到什么事物?

  (1)鳥叫聲:這是什么聲音?想一想,鳥兒會在哪里快樂的歌唱?我們也來做一只快樂的小鳥怎么樣?(引導幼兒模仿鳥叫的聲音,做出鳥飛的動作)

  (2)馬蹄聲

  (3)風聲

  (4)笑聲

  (5)掌聲

  (6)打雷、下雨聲

  (7)牛叫聲

  (8)公雞報曉聲音

  (9)汽車: 聽到汽車的聲音,你能想象是什么場景?在什么地方?

  (10)母雞帶小雞聲音:去捉蟲子

  (11)警車聲:警車出動,去抓壞蛋了

  (12)加油聲:運動員在賽場比賽

  (13)火車汽笛聲:火車在鐵軌上飛馳

  小結:不同的聲音能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我們可以根據聽到的聲音想一想,猜測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老師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聲音組成了一個小小的樂隊,我們一起來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讓幼兒聽聽聲音,說出相應的象聲詞。)(分組發(fā)放道具)

  小小樂隊

  我的沙錘沙沙沙,我的盤子叮叮叮, 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鍋蓋鐺鐺鐺, 有趣的聲音一起來,沙沙砰砰叮叮鐺, 真呀真熱鬧!

  小結: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種各樣有趣的聲音,小朋友們以后仔細觀察,試著模仿,就會發(fā)現很多樂趣。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我在活動開始時,設計了猜一猜的游戲引出課題,然后出示了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簡單直觀的教具,讓幼兒對聲音產生興趣,分別感受各種聲音的不同,將目標重點牢牢抓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還抓住了一個教育契機,通過口哨出現的不同場合,讓幼兒自己分辨什么是噪音,聯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什么聲音不應該出現的場合,引申到讓幼兒知道怎么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接著通過分辨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鳥叫聲、馬蹄聲、風聲 、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 、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讓幼兒感受聲音的多樣性。最后通過探索--發(fā)現—操作,讓幼兒在演奏中發(fā)揮幼兒想象力,從而達到目標的難點。整個活動設計合理,環(huán)環(huán)相扣,重難點把握得當,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輕松游戲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高。

13、大班教案《物體的彈性》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對彈性物品感興趣,并能大膽探索。

  2、發(fā)現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fā)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在探索、制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fā)現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絲襪每人1份。

  2、乒乓球、夾子、橡皮泥、手鏈。

  3、石頭、海綿、毛衣、彈簧、彈力球、玻璃珠、氣球、記錄表每組1份。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彈性——請幼兒自選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彈性。

  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小秘密, 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玩一玩,可以壓一壓,拉一拉,去發(fā)現他們共同的秘密。

  幼兒玩操作材料,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分享:說說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樣玩的?

  歸納:像刺猬球,羊角球,絲襪,皮筋這些物品,我們一用力,它們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長,還有的會凹進去一些,我們不用力了,它們又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些物品都有彈性。

  二、比較嘗試,認識彈性物品和沒有彈性的物品。

  教師出示夾子,乒乓球,手鏈,橡皮泥,讓幼兒猜想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并注意驗證認識有彈性的和沒有彈性的物體。

  三、分組實驗,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1、師:現在老師這里有一組東西,小朋友們看看,然后猜猜這些東西哪些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討論說說并記錄。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卡。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表達操作中的發(fā)現并與預測的進行比較。

  四、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在我們家里有哪些彈性物品呢?(沙發(fā)、席夢思、床墊子……)在我們的活動室里,幼兒園里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們的身上有哪些彈性物品?(松緊褲帶、襪子、皮筋、皮膚……)

  五、教師總結。

課后反思:

  本堂課氣氛活躍,孩子興趣很濃,達到了活動目標,但對于彈性的極限沒有闡釋清楚,以后備課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14、大班教案《物體的自由下落》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自由落體現象,探索不同物體下落時所呈現的不同狀態(tài)。

  2、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3、體驗觀察帶來的不同發(fā)現及下落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重難點】

  用恰當的詞匯說出不同物體下落的不同狀態(tài),如:直直的,飄下來的等。

  用線條記錄實驗的結果,如:直線、曲線、繞圈等。

【活動準備】

  1、紙條、羽毛、樹葉、小降落傘,雪花插片和小木珠。

  2、在秋天里,幼兒觀察過樹上的樹葉落下的樣子。

  3、幼兒實驗記錄表(記錄表的表頭上已事先根據所提供的材料畫好了各種物體的圖標),人手1支筆。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對物體下落形態(tài)的猜想。

  1、師:我們已看過大樹媽媽的樹葉寶寶掉下來時是搖搖擺擺的,那么其他東西下落時,是什么樣子的呢?

  2、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描述其他物體從高處下落的樣子。

  二、通過實驗,初步感受物體下落時的不同現象。

  1、教師出示紙條、羽毛、樹葉等實驗材料。

  2、師:這里有許多東西,我們一起玩一玩,看一看,它們下落時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其他東西落下來是,是什么樣子的呢?

  3、教師交代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選一樣物品,將它舉過頭頂,手松開,眼睛一直盯著物體,觀察它從上往下落的狀態(tài)。

  4、幼兒自由選擇2~3種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觀察物體的自由下落現象。(教師注意觀察幼兒選擇的實驗物體和實驗方法,幫助幼兒克服影響實驗干擾因素)

  5、師: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降落傘是直直地掉下來,有的卻是飄著下來的呢?我們試一試吧!(幼兒和教師一人抓住一個小降落傘)看看,抓在小降落傘的什么部位它就可以飄下來了。

  三、師幼談論、交流,發(fā)現物體從高處下落的狀態(tài)是不同的。

  1、師:剛才我們都去玩了這些東西,請你說說,你選的是什么東西,它是怎樣落下來的?(幼兒示范操作并講述自己的發(fā)現,教師引導全體幼兒仔細觀察,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并用恰當的語言描述物體落下來的現象,如“我發(fā)現羽毛是搖搖擺擺落下來的,木珠是直直地落下來的”等)

  2、教師小結:我們發(fā)現有的物體是搖搖擺擺落下來的,有的是轉著圈落下來的,還有的是……每個物體落下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

  四、幼兒再次實驗,并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

  1、師:如果將小降落傘飄飄蕩蕩落下來的樣子畫出來應該怎樣畫?請你用手試著比畫。木珠又是怎樣落下來的呢?(引導幼兒用繞圈、左右折線、直線、曲線來表現)

  2、請幼兒介紹自己記錄的方法。

  師:請你先選一樣東西試一試,然后再去選擇畫有這樣東西的記錄表,吧你看到的現象用線條畫下來!

  幼兒再次實驗,鼓勵幼兒選擇第一次實驗中沒有嘗試過的物體進行實驗,教師與幼兒商量記錄的方法,并與幼兒完成實驗記錄。

  活動延伸:讓幼兒繼續(xù)收集各種,觀察和記錄它們下落的不同狀態(tài),并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詞匯,提高其用身體動作和線條大膽進行表征能力。

【活動反思】

  在此次的科學活動中,以幼兒的操作記錄為主,幼兒對于能夠子互操作的活動都躍躍欲試,在操作的過程中,都十分的積極但是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有的幼兒占住一件是實驗用的降落傘來玩,其他幼兒無法進行實驗,有的幼兒操作過程中江石子往上拋,容易傷到其他幼兒,因此在操作活動的時候,教師尤應注意強調操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項,讓幼兒能夠正確操作,看到真實的實驗現象。

  而幼兒在做操作記錄表的時候,發(fā)現幼兒的個體差異加大,有的幼兒很快地畫好了實驗記錄表,而有的幼兒則不知道要畫什么,在記錄表上隨意地涂、畫。因而針對該類幼兒,應在平時積極鼓舞他們參加美術是的活動,鍛煉他們用勾線筆畫畫的能力,使各個領域的教育相互滲透有機結合,使幼兒獲得全方面的發(fā)展。

15、大班科學教案《口袋的秘密》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各種各樣的口袋及功用。

  2、提高幼兒探索的興趣,嘗試記錄探索結果。

  3、知道塑料袋的危害,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

活動準備:

  1、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收集各種口袋(塑料袋、網袋、布袋、紙袋、蛇皮袋等)。

  2、操作材料:珠子、水、球、書、水果,游戲棒、沙子、抹布若干,教師、幼兒分組記錄用紙各一份,記錄材料,音樂等。

  3、知識準備:活動前組織幼兒參觀菜場、垃圾場、醫(yī)院、馬路,并與家長聯系,請家長向孩子介紹家中所用的口袋。

活動過程:

  一、幼兒通過摸摸、看看,了解各種口袋種類和作用。(時間大約3分鐘)

  1.幼兒游戲玩各種口袋。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大口袋,我們來看看里面裝著什么?原來,里面還有那么多的口袋!

  幼兒操作前引導:請你們摸一摸,看一看,你拿到的是什么口袋?它能用來做什么?

  2.了解口袋的作用。

  師:口袋有什么用?

  口袋能裝很多東西,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許多的東西。

  二、操作活動:探索

  A請幼兒猜想:

  師:想一想,你手上的口袋能裝什么?(幼兒邊說,教師邊打勾)

  塑料袋(能裝的東西打勾)布袋紙袋網袋蛇皮袋

  這些口袋真能裝這些東西嗎?我們來試一試。

  要求: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兩組材料,每組還有一塊記錄板,試過以后把可以裝的東西貼到相應的口袋后面(教師手中一塊幼兒記錄板,邊說邊演示),比如,你試的是塑料袋發(fā)現可以裝蘋果,你就把蘋果的圖片貼到塑料袋的后面。

  請幼兒操作:(時間大約12分鐘)

  教師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選用多種材料進行操作;

  指導幼兒正確記錄;

  小組匯報:小朋友都試過了,它們到底能裝什么東西呢?請你們看著題板告訴我,塑料袋可以裝什么?…….

  C小結:

  師:原來口袋可以裝那么多的東西,不同的袋子裝的東西還不同呢?舉例:網袋不能裝細小的東西,紙袋不能裝水。

  三、討論塑料袋給環(huán)境帶來的危害,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師: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什么口袋?(塑料袋)

  1、請幼兒欣賞FLASH:

  教師:我們現在就一起來看一段關于塑料袋的動畫。

  2、請幼兒討論:

  塑料袋容易污染環(huán)境,不能亂扔塑料袋,它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我們稱它是:白色污染。

  原來塑料袋會對環(huán)境造成這么大的污染,那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

  3、教師出示回收箱:

  教師:剛才你們想的辦法都很好,老師也想了一個辦法,這是一只回收箱,專門用來回收用好的塑料袋,我們把它放在教室里。

  四、結束活動:把裝的物品運回教室。

活動反思:

  幼兒期的孩子年齡較小,因此對周圍的一切環(huán)境和物品都充滿著好奇,都想去探索研究一下。尤其是小班的幼兒,喜歡一些零碎的小東西,比如一張彩色的小紙片,掉在桌子上的橡皮泥屑,就連一根短短毛線頭也會成為他們喜歡玩的物品??傁矚g拿在手中捏捏,在嘴巴旁吹吹,甚至還要與同伴分享一下。有的小朋友羨慕,也想玩,拿不到,他就會跑到老師的跟前告狀:某某小朋友他有什么?小班小朋友告狀是經常性的行為,他們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反復幾次的來到老師的面前,直到老師出面解決,沒收小朋友的東西為止。

  在操場上活動或者是課上,他們會將看到的東西,如整理時丟落的小積木,玩具,紐扣,小朋友家中帶來的東西等物品撿起來交到老師手里。作為老師,把小朋友拿過來的東西不理睬,幼兒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來跟老師說,馬上處理的話就防礙活動的開展,直接扔在垃圾筒讓幼兒覺得老師太不當回事,那只能課后或者活動接束時再做處理。而我平常最多的做法就是把小朋友撿回的物品放在口袋中,等到了教室或者活動完后再進一步的處理。每次活動結束后,我不會把口袋里的東西全扔掉,而是和小朋友一起將他們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找出有價值的東西,處理沒有用的物品,這樣既讓小朋友感受到老師對其的重視又不會打擾到正常教學活動。

  我的口袋就成為了專裝幼兒小東西的場所,如果哪天不穿有口袋的衣服就覺得特不順,好象缺了什么。

  當然我的口袋也不是專門裝小朋友撿到的物品,里面也會放一些有用的物品。例如在幼兒感冒的多發(fā)季節(jié),孩子們的鼻涕不斷,我就會從口袋中拿出柔軟的紙巾,讓孩子們把鼻涕擦干凈;做數學練習時當一組上橡皮正好有人在使用,有其他孩子需要時,我就會遞上橡皮,讓小朋友及時改正錯誤;教學活動中,為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我把一些小的操作卡片或者小玩偶放在口袋中,操作時突然的跳出來,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在利用自己口袋的同時,我也經常關注孩子們口袋中的物品。有的寶寶會將家中的物品帶到幼兒園,有的從家中帶了食品,乘老師不注意的時候就偷偷的拿出來品嘗,帶得多的會給好朋友分享??诖羞€有好多。有的會帶一些危險的物品,如彈珠、夾針等,我們發(fā)現立即處理。還有的會帶錢,曾在小皓小朋友的口袋中發(fā)現一塊帶硬幣等,一經發(fā)現我們都會沒收,暫時由老師保管,來接送的時候給他們的父母,提醒家長來幼兒園的時候檢查孩子的口袋,不要讓危險物品帶來幼兒園。有的小朋友會把幼兒園中自己喜歡的物品帶回家,碰到此類事情,我們會和家長進行溝通,并告訴小朋友幼兒園的玩具是大家玩的,如果拿回家后就會越來越少了到沒有,大家以后就沒有玩具可玩了。

  幼兒教師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事事處處做個有心人,注重觀察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俗話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幼兒間的個性和品質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兒的潛能在各自的起點上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教師就應以發(fā)現“美”的目光去捕捉、欣賞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從細微處關注孩子的成長,細微處才能見真情,更多地要看到幼兒的可愛之處,還要接納幼兒的不足。在教師寬容、欣賞、微笑里,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發(fā)展。

16、大班科學教案《風的奧秘》含反思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F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jié)。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刮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fā)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yǎng)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于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fā)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并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huán)境資源的準備: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于風,幼兒無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制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fā)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并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fā)興趣(5分鐘)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么,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感受)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fā)現風力(6分鐘)

  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并向大家說說)

  (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后再分類。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fā)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fā)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后將自己的體驗與發(fā)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并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10分鐘)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么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

  “用什么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fā)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后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桿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了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征后,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制造風的方法(10分鐘)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么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制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制造點兒風啊?”怎樣制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后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制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么?(幼兒討論)

  課后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fā)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fā)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了解風的利與弊有助于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我設計的這節(jié)科學探究活動,一開始就利用魔術箱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如在活動的對于環(huán)節(jié)中,把塑料袋變鼓,使幼兒感知到我們的周圍有空氣,把充滿氣的氣球松口吹到幼兒的頭發(fā)上,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知道了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活動就這樣把幼兒引入到科學的氛圍之中誘發(fā)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其次,《綱要》中強調:“教師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被顒又?,幼兒通過 “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選擇材料制造人造風,讓風車轉起來,在動手、交流與表達中獲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問題:怎樣讓羽毛飛起來?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17、大班科學教案《美麗的家園》含反思

設計思路: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越來越強.幼兒隨著年齡增長,是非辨別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電視中也時常有社會公益廣告宣傳,他們有了保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美好愿望。通過這次活動,讓他們在討論交流后,知道人類愿意生活在美好的綠色環(huán)境中,對于臟、亂、差要積極想法整治,并將自己喜歡居住在美麗家園的心愿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初步培養(yǎng)他們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活動要求:

  1、通過活動,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畫出美麗的家園,培養(yǎng)幼兒運用色彩表現美的能力。

  2、知道地球是人類生活居住的地方,初步培養(yǎng)幼兒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意識。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活動重點、難點:

  大膽運用繪畫手法和協調的色彩表現人們喜歡居住的環(huán)境。

活動準備:

  地球儀,有關地球的錄象;范例,繪畫用品。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感知、交流------體驗表現------評價延伸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出主題。

  1、出示地球儀,問:“這是什么?是誰的家?”

  2、小結:這是地球,是人類、動植物的家。

  二、感知地球環(huán)境,交流環(huán)保經驗。

  觀看兩段錄象(美好家園和臟、亂、差的環(huán)境),組織討論:

  1、剛才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為什么?

  小結:我們喜歡生活在花園般的地方,那兒空氣清新,既干凈又美麗。

  2、你不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為什么?

  小結:我們不喜歡生活在又亂又臟的地方,那兒沒有小鳥,沒有花、草、樹木。

  3、怎么樣將它變得既干凈又美麗呢?

  小結:廢氣、廢水不可亂排放,不亂扔垃圾,多植樹綠化,交通工具使用無污染的能源等。

  4、總結:地球只有1個,我們人類只有保護好地球,才能生活在空氣清新、干凈、美麗的家園,人類和動植物才能快快樂樂。

  三、體驗美麗的家園,表現美好的愿望。

  1、你想象中的美麗家園是怎樣的?(幼兒介紹)

  2、教師示范講解:綠色的大地、樹林;蘭色的天空、海洋。綠、蘭表示清潔、干凈;紅、黃、橙表示美麗、幸福。

  3、幼兒繪畫:教師啟發(fā)幼兒大膽想象創(chuàng)作,并用色彩來表現。

  四、評價延伸活動

  1、評價幼兒作品、創(chuàng)作繪畫、色彩表現。

  2、延伸活動:我們一起努力將地球建設得更加美麗。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自然相扣,主線清晰,幼兒不僅對我們美麗的家鄉(xiāng)(中國)有了較全面清晰的認知和了解,同時通過教師對災區(qū)情況的介紹,讓幼兒對災區(qū)小朋友的學習、生活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激發(fā)了幼兒同情心及博大的愛心,記住在這次地震中遇難的親人和同胞,記住奮戰(zhàn)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jiefangjun叔叔、醫(yī)生護士、廣大的志愿者,樹立長大后建設我們美麗家園的決心。

18、大班科學教案《紙的由來》含反思

【活動思路】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古代就有四大發(fā)明馳名海外,哪四大發(fā)明呢: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還有造紙術。紙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很大的作用,為了讓幼兒養(yǎng)成珍惜紙張、知道環(huán)保的重要性,所以就以“紙”為出發(fā)點。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口頭表述能力,通過幻燈片,能獨立完整的將造紙過程的大意概述出來。

  2、讓幼兒了解紙的由來,學會利用紙,包括廢物利用和循環(huán)利用。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的紙、剪刀、雙面膠,造紙過程圖、蔡倫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喜歡)老師這兒有一個謎語想請你們來猜一猜,小耳朵聽好了?!八乃姆椒剑职子直?,既能寫字,又能畫畫?!?/p>

  幼兒:紙

  二、引導幼兒了解紙的用途。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紙有什么用途嗎?在平時,我們怎樣用紙的呢?

  幼兒:紙可以寫字,畫畫,折紙等。

  三、通過PPt,引導幼兒了解紙的由來及制作過程。

  師:原來紙是這么有用的東西,那么,你們知道紙是從哪里來的呢?

  幼兒:商店里買來的、工人叔叔造出來的。

  師:老師這兒有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你就知道了。(出示造紙過程圖及蔡倫圖片,教師邊看圖邊講述)

  師: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紙是從哪里來的嗎?是由誰造出來的呢?(小朋友概述,老師點評。)

  四、討論:怎樣節(jié)約用紙。

  師:我們知道了造紙的過程十分的不簡單,而紙的用途又很大,用到紙的地方也很多,浪費也很大,有什么辦法可以節(jié)約用紙呢?

  幼兒自由討論后回答。

  五、分組進行操作活動。

  師:我們一起收集了很多不同的紙,現在先來認識一下都有些什么紙呢?

  教師介紹各種各樣的紙。

  師:剛才我們小朋友也說了很多節(jié)約用紙的方法,那請你們利用這些紙來玩一玩、做一做吧!

  六.點評。

  有的小朋友用廢紙折出了許多漂亮的東西,裝飾了我們的活動室。有的小朋友用剪刀將廢紙剪出了美麗的花,將廢紙變廢為寶。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要節(jié)約珍惜每一份資源。

【活動反思】

  紙是小朋友最常見的學習用具,也是最不起眼、最容易浪費的。為了讓孩子們珍惜和愛護紙,這次活動的作用相當的大,孩子們在活動中觀看了有關浪費的資料和數據,在他們心里有了一定的準備,然后發(fā)散他們的思維:“怎樣珍惜我們的紙?”孩子們的答案固然千奇百怪,但是他們都動了腦筋,投入了其中,想了不少的辦法,當然也有不少的好點了,再讓他們把點子運用實際,動手操作,作品不一,也十分的有新意,看著孩子的“精心設計”,老師笑了,孩子們也笑了。

19、大班科學教案《秋天的水果》含反思

活動意圖:

  秋天來到,伴隨著瑟瑟秋風,迎來了豐收的喜悅。各種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的水果陸續(xù)上市。秋季的水果很多如:石榴、桔子、柿子、棗子、柚子等數不勝數。水果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對身體十分好。特別是秋天的水果,那真的是聚集了一年的精華。結合實際開展了此次活動《秋天的水果》。讓幼兒認識和了解各種各樣秋天水果的特征。

活動目標:

  1、 觀察秋天水果,比較水果果核特征。

  2、 知道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

  3、 體驗明顯的季節(jié)特征。

  4、 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 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石榴、桔子、柿子、棗子、柚子實物。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了解秋天水果果核的特征。

  活動難點:

  感受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你們都吃過什么水果?

  小結:好多水果都是我們喜歡吃的,秋天有好多水果多成熟了。

  二、幼兒觀察,討論

  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出示PPT1)

  小結:原來石榴、桔子、柿子、棗子、柚子都是秋天成熟的。

  這些水果里有果核嗎?

  (幼兒根據經驗講述)

  三、果核配對

  看一看!(出示PPT2)

  石榴、桔子、柿子、棗子、柚子果核是哪一種?

  水果果核連線,出示食物進行驗證。

  小結: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樣的。

活動延伸:

  回家后再找找還有哪些是秋天的水果?看看果核是怎樣的?

活動反思:

  秋天,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jié)!水果成熟了,有了這些水果,我們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墒窃谒氖澜缋镆蔡N藏著許多知識和秘密,活動通過說說,看看從而獲得許多關于水果的知識?;顒又幸龑в變河赏獾絻鹊卣J識各種水果。按照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掌握的知識水平而設計的,每個活動都充滿趣味性,符合幼兒需要,完成了活動目標。

20、大班科學教案《物體的下落》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感知各種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2.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物體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狀與掉落方向有關,學會做記錄并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對物體下落的現象產生興趣及探索欲望。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每組相同的普通紙兩張,大小相同的黑卡紙一張,橡皮泥一盒,積木一塊,石頭一塊,剪刀一把,筆一支,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物體都有下落現象。

  (1)教師引導:教師手里拿著一塊積木,提問如果松開手會怎么樣,教師操作,并用多種方式拋、扔。提問,所有東西都會這樣嗎?

  (2)幼兒試驗:請小朋友運用多種材料試一試,看看和剛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樣。

  (3)幼兒分享結果,教師總結。

  2.比較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

  (1)提問:剛才你們都扔了那些東西?它們落下來的速度一樣嗎?哪些快哪些慢?

  (2)請個別幼兒上來示范,教師引導要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

  (3)幼兒再次操作,并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4)教師將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幼兒猜想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體下落速度與什么有關。

  (1)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操作,比較普通的紙和黑卡紙的下落速度不同,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驗證速度與重量有關。

  (2)幼兒操作,不增減東西,怎樣使兩張相同的普通紙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討論。驗證速度與形狀和下落方向有關。

活動延伸:

  將材料投放到區(qū)角內,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對生活中的落體運用現象進行新的設計,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

21、大班科學教案《物體的上拋、下落》含反思

設計意圖:

  物體的上拋、下落現象是幼兒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經常遇見的,如何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探索問題,我選擇和設計了“物體的上拋、下落”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探索主動獲得物體上拋、下落的經驗。在制作玩具的同時,為了讓不同水平幼兒都在各自基礎上獲得發(fā)展,我為幼兒提供了難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自制玩具,獲得成功的喜悅。

活動目的:

  1.感知不同質量的物體上拋、下落的不同現象,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2.激發(fā)幼兒自制玩具的興趣,培養(yǎng)動手、動腦能力和克服困難的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悅。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塑料袋、沙包、紙張、夾子若干

  2.難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傘范樣

活動過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與沙包上拋的不同現象

  2.讓孩子運用已有的經驗說出易拋與不易拋的物體

  3.探索紙與夾子上拋不同現象

  4.探索紙與夾子從同樣高度下落的不同現象

  5.探索怎樣使紙能快一點落下的方法

  6.留下余興:讓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兒自制玩具

  1.討論:怎樣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減漫

  2.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自己制作玩具

  3.幼兒制作玩具,教師個別指導

  三、玩玩具,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

22、大班科學教案《海里的魚》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盡量詳細周全的描述所觀察的物品,培養(yǎng)全面觀察的能力。

  2.找出圖中隱藏的魚,培養(yǎng)排除干擾鎖定觀察目標的能力。

  3.體驗發(fā)現的樂趣和找到答案后的成功感。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視覺游戲的圖片。

  2.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啟發(fā)幼兒盡量詳細地描述所觀察的物品,培養(yǎng)幼兒全面觀察的能力。

  (1)請你閉上眼睛回憶一下,你的同伴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樣子的?

  (2)現在請你睜開眼睛,仔細觀察你的同伴,并詳細地描述他穿的衣服是什么樣子的?

  (3)現在請你們各自找個同伴,并互相告訴對方,他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樣子的。

  (4)師小結并表楊剛才觀察仔細,描述全面而又詳細的幼兒和其他方面表現較好或有進步的幼兒。

  2.操作幼兒用書,培養(yǎng)幼兒排除干擾因素鎖定觀察目標的能力。

  (1)師交代題意和答題要求。

  (2)幼兒操作,教師巡視,并提醒幼兒慢慢找,不要著急,要看準了再涂色。

  (3)請幼兒展示操作結果,集體驗證答案。

  3.出示視覺游戲圖片,進一步鞏固幼兒排除干擾因素鎖定觀察目標的能力。

  (1)出示圖片,引起興趣。

  (2)幼兒觀察,操作。

  (3)請幼兒上前指出答案,并說出自己是怎么看出來的。

  (4)師小結表揚剛才表現積極主動的幼兒和觀察仔細的幼兒,以及其他方面做得好的而幼兒。

活動反思:

  在交流過程中幼兒的語言概括能力,組織能力欠缺,沒有很好的表達出來,幼兒學習積極性沒有很好的激發(fā)出來,這與我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在幼兒說不出問題的時候,沒有恰當的給予引導,沒有及時的給出答案,沒有控制好教學尺度。 因此,在今后的活動中要注意這些。

23、大班科學教案《伶俐的眼睛》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在說說、玩玩中初步了解人眼睛的結構及動物眼睛的一些特殊功能,體驗探究活動的快樂。

  2.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知道保護眼睛的方法。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與同伴、父母一起觀察眼睛的樣子、收集有關眼睛的知識。

  2.操作活動材料:電筒、鏡子、小鳥旋轉卡片、表情圖。

  3.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幼兒介紹自己收集的眼睛知識

  (一)介紹觀察到的人眼睛的樣子。

  1.談話導入。

  2.幼兒根據記錄單介紹觀察結果。

  3.教師在幼兒介紹的基礎上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二)介紹動物特別的眼睛。

  1.幼兒介紹收集的動物眼睛知識。

  2.教師在幼兒介紹的基礎上,利用圖片、錄像等及時進行補充,幫助幼兒進一步拓展知識。

  二、分組探索眼睛的秘密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兒自主選擇,進行探索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3.交流分享發(fā)現的秘密。

  三、了解保護眼睛的方法

  看電視要保證房間有足夠的亮光;離電視機1.5米遠;每看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看書也要避免光線太強和太暗,距離書本30厘米……

  四、延伸:了解關于眼睛更多的知識。

活動反思:

  在開始的部分我讓孩子帶著眼罩進教室,這樣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看不見帶來的不便再來引出主題里的盲人眼睛。其中孩子們在進來的時候會說:"老師我看不到,老師我找不到椅子,老師這樣太黑了"等等。我趕緊抓住孩子此時的感受,讓孩子在對盲人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有一定的對比性后。知道了盲人的苦難和不便,孩子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愛心,對他們進行幫助和尊重。同時使幼兒發(fā)現自己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接著就導出我們眼睛的結構圖。孩子們在認識眼部的寶貝后,提起孩子的觀察力。

  在播放ppt的時候,很多孩子對眼睛的認識還是不夠的。只知道眼睛的眼珠和眼白,而且不知道眼睛里的部位其它用處,只知道眼睛是用來看的。其實它們有更好聽的名字,進一步讓孩子了解眼睛的各部位名稱和它們的用處。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充分,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看清自己眼睛里的部位,孩子每人一份鏡子利用鏡子觀察自己的眼睛。我覺得同伴觀察比觀察自己的眼睛,孩子們的興趣會更高。看著孩子們在那里照著鏡子 ,東找找西找找,仔細的在觀察著自己眼睛。完全不用老師一直說觀察觀察,他們會主動去鏡子里發(fā)現,這樣也達到了孩子為主體的要領。在此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更活躍,我在此穿插了小游戲:黑貓警長抓老鼠。孩子們的眼球在這時得到了一定的放松,讓整節(jié)課不會那么枯燥。

  知道了眼睛的好處后,會引起孩子們的愛護之心。在此我又利用PPT里各種眼睛疾病圖片,帶領孩子發(fā)現在沒有保護好眼睛的情況下會發(fā)生什么事?又進一步的讓孩子對眼睛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動力。這時,我又及時的提問孩子,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的眼睛?讓我們的眼睛不受到傷害?

  孩子們回答問題很積極,因為這一切關系到自己的眼睛。在等孩子們完全討論完后,我對孩子們進行了個小結,讓孩子了解到各種眼睛保護的知識。在最后結束的延伸活動里,我要求爸爸媽媽跟我們小朋友一起來保護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事先一直在做的眼保健操。這次讓我們的孩子帶動我們的家長來完成我們整節(jié)課的要點:保護眼睛。

  其實《我的眼睛》整個活動通過幼兒的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由淺入深地展開,激發(fā)了幼兒的求知欲望,使幼兒知道了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了更多的保護眼睛(視力)的知識,提高了科學認知能力。

  在活動指導過程中,我注重"三個最",即最大的觀察(努力觀察每位幼兒,適時提供幫助),最小的干預(教師不干預代替,突出幼兒為主體),最多的鼓勵(肯定、鼓勵幼兒的點滴進步)。另外努力把握"玩中學"的度,讓幼兒在體驗、討論、游戲、操作中獲取新知,充分表現自己,較好地達成本次活動的目標。

24、大班科學教案《物體的彈性》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對彈性物品感興趣,并能大膽探索。

  2、發(fā)現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fā)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在探索、制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活動難點:

  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fā)現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絲襪每人1份。

  2、乒乓球、夾子、橡皮泥、手鏈。

  3、石頭、海綿、毛衣、彈簧、彈力球、玻璃珠、氣球、記錄表每組1份。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彈性——請幼兒自選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彈性。

  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小秘密, 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玩一玩,可以壓一壓,拉一拉,去發(fā)現他們共同的秘密。

  幼兒玩操作材料,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分享:說說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樣玩的?

  歸納:像刺猬球,羊角球,絲襪,皮筋這些物品,我們一用力,它們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長,還有的會凹進去一些,我們不用力了,它們又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些物品都有彈性。

  二、比較嘗試,認識彈性物品和沒有彈性的物品。

  教師出示夾子,乒乓球,手鏈,橡皮泥,讓幼兒猜想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并注意驗證認識有彈性的和沒有彈性的物體。

  三、分組實驗,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1、師:現在老師這里有一組東西,小朋友們看看,然后猜猜這些東西哪些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討論說說并記錄。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卡。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表達操作中的發(fā)現并與預測的進行比較。

  四、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在我們家里有哪些彈性物品呢?(沙發(fā)、席夢思、床墊子……)在我們的活動室里,幼兒園里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們的身上有哪些彈性物品?(松緊褲帶、襪子、皮筋、皮膚……)

  五、教師總結。

課后反思:

  本堂課氣氛活躍,孩子興趣很濃,達到了活動目標,但對于彈性的極限沒有闡釋清楚,以后備課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25、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尾巴》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有趣的尾巴》培養(yǎng)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的興趣。

  2、通過探究幾種小動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提高認知水平。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重點:

  1、重點:通過探究幾種小動物的尾巴,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2、難點: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提高認知水平

活動準備:

  1、主題課件。

  2、各種動物頭飾、各種布藝尾巴。

  3、"找朋友"音樂伴奏。

活動過程:

  一、活動的導入(啟發(fā)談話式)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幼兒:(喜歡)。師:你們都喜歡那些小動物呢?幼兒:(燕子、小羊、小魚、小鴨子、小松鼠、孔雀等)幼兒模仿小動物的樣子。你們觀察過它們的尾巴嗎?今天我們玩一個關于小動物找尾巴的游戲,好嗎?

  二、準備活動(猜猜我是誰)

  1、出示課件。

  2、根據尾巴猜動物的名字。

  3、選擇合適的尾巴,根據動物生活習性,判斷各自尾巴的功能。

  三、游戲活動:"小動物找尾巴"。

  游戲規(guī)則:將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組,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頭飾,在"找朋友"的音樂伴奏下,根據所戴頭飾的小動物在布藝尾巴投放圈中找到合適的尾巴,進行接力游戲,那組完成用時最短,尾巴找的最準確,那組獲勝。

  1、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扮演的小動物。

  2、開展找尾巴接力游戲。

  3、宣布比賽結果。

  4、在游戲中穿插講解不同小動物尾巴的功能。

  四、活動延伸

  (參觀園內科學發(fā)現室)帶領幼兒參觀園內科學發(fā)現室,觀察和了解關于動物的各種信息。

  本節(jié)課通過出示圖片及觀看課件,讓小朋友認識了幾種動物,這樣激發(fā)幼兒課堂興趣,并了解到每一種小動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動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沒有尾巴。小朋友聽得很認真,課堂興致很高。

  在為小動物找尾巴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不是會都能做好。既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深透到里,也有對第一部分老師告訴他們知識的記憶體現。動手能力差的及沒有仔細觀察的幼兒,就較難正確完成這個作業(yè)。不過在老師的巡回指導與啟示下。孩子都完成了。這樣既鼓勵幼兒大膽動手操作,又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感覺自己也不錯。在游戲中讓幼兒感到科學課的趣味性,也可以發(fā)展孩子個性的空間。游戲中力爭照顧每位,讓孩子都有機會參與。教室里充滿了歡樂。愉快的氣氛。

  最后,活動延伸把孩子帶進無限的思考,讓孩子帶著諸多的思考去觀察自然界動物的特征。了解它們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探索操作過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擴散以外的動物,我的知識面也不夠廣,今后要加強知識能力方面的修養(yǎng)。

活動反思:

  1、從課題選擇上來說,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別強,加之他們又都非常喜歡動物,但通過了解我發(fā)現,孩子們對動物的某一身體部位,比如說“尾巴”的了解就比較少。我選擇這一課題,就是為了滿足幼兒對這方面的探究欲望。

  2、從設計思路上來說,《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節(jié)活動課的設計上,是以猜測、觀察、描述、游戲為主體組織教學。作為教師,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做好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個活動中,充分利用圖片、多媒體手段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讓幼兒從中知道各種動物尾巴的用途,同時克服活動難點——了解動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過觀察、描述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游戲環(huán)節(jié)里,讓幼兒在合作參與中,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提升幼兒熱愛科學,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通過本節(jié)課的活動,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如何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翱茖W始與好奇”,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們探索的內在因素,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好奇心又是興趣的先導,從小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從而使幼兒主動學習科學、愛上科學、迷上科學,在本節(jié)活動課的設計中,我沒有講枯燥的尾巴知識,而是努力創(chuàng)設了和小動物們玩捉迷藏游戲這一情境,讓幼兒由尾巴猜動物,并大膽探索、積極交流動物尾巴的作用。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而且還進一步發(fā)展了幼兒的探究能力。為了讓幼兒進一步鞏固了動物尾巴的特征,我設計了拼圖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大膽嘗試和合作交流的意識。通過活動,我明白——幼兒活動的設計,要能夠抓住幼兒的心理特點,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設計適合他們的游戲來組織教學,這樣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才會被激發(fā)出來。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為范例,教給幼兒更多的知識,真正做到“小課堂,大生活”呢?在本節(jié)活動的設計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拓寬幼兒的視野。另外,通過幼兒利用已往獲得經驗的講述,通過幼兒之間的交流,通過詢問家長讓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并激發(fā)幼兒探索動物世界奧秘的欲望。通過本節(jié)活動,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課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課前準備充分,課中興趣激發(fā)到位,課后拓展適當、爭取家長支持,我們的幼兒課堂才會呈現出和諧的“原生態(tài)”、“自然美”!

26、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含反思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

  教學目標:

  1、發(fā)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探索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情況也不同。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

  教學準備:各種糖紙、羽毛、報紙、塑料積木、球、繩、沙包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

  教學過程:

  一、引題

  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么樣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幼兒探索并討論。

  1、幼兒猜想并嘗試: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么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fā)現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里的東西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交流:

  (1)你有什么發(fā)現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么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三、幼兒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幼兒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請你再去試一次,把你的發(fā)現記錄在紙上,你這些東西按照落下的路線記在紙上。”

  2、每組派一個孩子交流各組的發(fā)現,并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你是怎么記錄的?”“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3、教師簡單小結: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有的是曲線的,直線的落地快,曲線的落地慢。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幼兒猜想:你可以用什么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

  2、幼兒自己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將紙折成不同的形狀

  3、交流:你用了什么辦法?

  五、延伸:讓幼兒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傘,觀察其與其他物體下落的不同。

  活動反思

  嘗試教育理論研究會學前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在杭州舉行了"嘗試教學活動研討觀摩比賽"。經過幼兒園的推薦,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也由此認識了對幼教工作一絲不茍的徐子煜老師,以及杭州東苑嬰幼教育中心的那些天真活潑的孩子們。

  在這次活動中,我?guī)チ舜蟀嗫茖W活動《向下落的物體》。我準備的活動材料有:塑料袋、酸奶瓶、沙包、積木、絲帶、棉花、氣球等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雖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可心中還是有些忐忑不安。提前十分鐘來到班內,與孩子們作了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后,就帶著緊張的心情,和孩子們一起走上了小舞臺。"小朋友們,老師知道你們最喜歡做扔東西的游戲了,老師今天準備了許多東西,請你動手試一試,用里扔到空中,看看你會發(fā)現些什么?"在我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孩子們開始了活動中的第一次嘗試:探索發(fā)現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沒有給幼兒提過多的要求,只是給幼兒提供一個比較自由和寬松的探索氛圍,便于幼兒能自由的嘗試。很快孩子們來到桌子旁邊拿起各種物品開始了嘗試活動,有的孩子有些放不開,得到我的鼓勵后,才開始大膽的進行嘗試。簡單的嘗試后,我和孩子們進行了討論:你剛才扔了什么東西?它是怎樣落下來的?你還扔了什么東西?這些東西落的一樣快嗎?孩子們的回答很干脆,也很準確,有的幼兒還提到了:物體扔到空中后會落下來,是因為地球有引力。由此教師進行了第一次小結:物體扔到空中后都會落下來,而且不同的物體落下來的速度不一樣,有的落的快,有的落的慢。

  對孩子們的發(fā)現,我緊接著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到底是什么東西落得慢?什么東西落得快呢?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將落得快的東西和落的慢的東西分開。"于是孩子們開始了活動中的第二次探索活動:將桌子上的東西,按下落速度的快慢進行分類。這一次嘗試,孩子們都很興奮,一掃剛才的拘謹,每個人都很投入,一遍一遍地把東西扔到空中,認真地進行嘗試。我緊張的心情也稍稍放松了許多。就在這時,一個意外情況出現了:我準備的活動材料中有氣球,一個氣球在小朋友進行嘗試探索的時候,突然爆炸,而另一個則被兩個男孩子搶在手中玩了起來,有的小朋友看他們在玩氣球,也要爭著去玩。眼看著良好的活動秩序要被打亂,如果我強硬制止他們,不但會破壞了活動的氣氛,孩子們的探索興趣也會蕩然無存。面對這一情況,我靈機一動,走上前去接住了空中飄落的氣球,摸摸他們的頭問:"你們說這個氣球是落得快?還是落的慢呢?"兩個孩子望著我手中的氣球,遲疑的回答:"落的慢"。"那我們就把它放在落的慢的這一邊,好嗎?"得到孩子的肯定后,我把氣球放到了標有"慢"的籃子里。"你們再試一試其他東西,把它們分開來好嗎?"經過我的引導,兩個孩子很快去嘗試別的東西去了,氣球則安穩(wěn)的放到了標有"慢"的籃子里。很快孩子們就完成了我的任務,重新回到了座位上。和幼兒進行了集體驗證后,我又提出了一個發(fā)散思維的問題:"除了老師給你準備的東西以外,你還知道生活中那樣東西,扔到空中后落的慢?哪些東西落的快呢?"孩子們的回答很豐富,有的說"羽毛落的慢""樹葉落的慢"有的小朋友說:"石頭落的快"、"彩筆落得快"還有的小朋友提到了鎖和錘頭……面對孩子們的回答,我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同的東西扔到空中會下落的速度會不一樣呢?"孩子們有的說:"輕的東西落的慢","重的東西落的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分類活動,對落得快和落得慢的物體有了一個新認識,我提出的發(fā)散性思維的問題,不但發(fā)揮了幼兒的想象力,更進一步豐富了幼兒的感性經驗,但在這里有一個知識難點:幼兒可能會認為物體的輕重決定了它下落的速度。這是幼兒探索的結果,也是幼兒感性經驗的反應,對幼兒的回答,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給幼兒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從而使他們在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嘗試活動中,探索物體下落速度的快慢除了與自身的重量有關外,還與他的形狀、體積有關。

  面對孩子們的感性經驗,我給孩子們提供了第三次嘗試機會:"小朋友們看,老師手中拿著一些東西,他們都落的很慢。你們有沒有辦法讓他們快一點落下來呢?"對我的問題,孩子們很興奮,都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中,有個男孩子把棉花塞到了酸奶瓶中,棉花落得快了,他興奮的告訴我時,我肯定的夸贊了他:"你做得真棒,再試一試別的東西好嗎?"有個女孩則把絲帶纏在沙包上,落下的速度變快了,還有個女孩子……。我在孩子們中間不停的走動,觀察著孩子們的表現,及時給他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小結的時候孩子們都說得很熱烈,有個女孩子說:"我把報紙折疊以后,落下的速度變快了。"我抓住這一點重點向幼兒講解,由此孩子們知道了:同樣的紙,把它折疊、揉成紙團、折成紙飛機落下的速度變快了。物體下落的速度除了與自身的重量有關外,還與他的形狀、體積有關。這次探索是孩子們在本次活動中最為精彩的一次探索,教師啟發(fā)性的語言給幼兒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兒的興趣、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了遷移,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幼兒獲得了成功感,把幼兒的探索活動推向了高潮。

  面對孩子們積極的表現,由于室內場地有限,于是我把延伸活動放到了室外:"孩子們,關于物體落下來的秘密可多了,剛才小朋友還沒有發(fā)現更好的方法,現在我們到院子里試一試還有沒有新的方法,看有沒有辦法讓落得快的東西慢一點落下來,好不好?"收拾好活動材料,我?guī)е⒆觽冏呦铝诵∥枧_,來到了院子里。這時,徐子煜老師緊跟著我們走了出來:"一定要讓孩子們試一試啊,千萬不要欺騙孩子。"面對徐老師的直言,我認真的點點頭,也為徐老師對幼教工作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所感動。孩子們在我的帶動下,又開始了新的嘗試?;顒咏Y束后,許多老師見到我紛紛和我打招呼:"老師,你是哪里的?你帶的教學活動真不錯……"許多老師只看到了活動成功的一面,可我自己卻感受到了其中的不足。由于那幾天孩子活動安排得緊,情緒很容易興奮,所以在活動中的幾次探索,他們的探索結果不是讓人很滿意,有的幼兒干脆把老師提出的探索目的拋在了腦后,在活動中玩了起來,教師的教育機智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的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索中缺乏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沒有真正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

  向下落的物體是孩子們喜歡探索的問題,讓孩子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是我設計本活動的最初意圖。關于物體自由落下的知識點很多,孩子們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在整節(jié)活動中,我把發(fā)展幼兒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造性思維放到了首位,在幾次層層深入的探索后,幼兒對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了新的認識,并能把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遷移,嘗試教學的課程模式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在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活動結束后,徐老師給我們講了在嘗試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以及嘗試教學的特征。他告訴我們在嘗試教學中一定不要忘記要先嘗試后教,一定要讓幼兒有嘗試的機會,而且一定要讓幼兒帶著問題、目的去嘗試,不在幼兒是否能嘗試成功,重在過程,嘗試以后要讓孩子有交流的機會,讓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學習。如今,嘗試教學在我園已廣泛展開,老師們對嘗試教學的模式和嘗試教學的精神都有了比較全面地了解,已經運用得比較得心應手。在嘗試教學中,老師們感受到了新的挑戰(zhàn),孩子們則擁有了自由想象和探索創(chuàng)造的空間,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在嘗試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已經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了廣闊的自由空間。

27、大班科學教案《物體下落的速度》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發(fā)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探索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情況也不同。

  4、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糖紙、羽毛、報紙、塑料積木、球、繩、沙包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

【活動過程】

  一、引題。

  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么樣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幼兒探索并討論。

  1、幼兒猜想并嘗試: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么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fā)現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里的東西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交流:

  (1)你有什么發(fā)現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么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三、幼兒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幼兒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請你再去試一次,把你的發(fā)現記錄在紙上,你這些東西按照落下的路線記在紙上?!?/p>

  2、每組派一個孩子交流各組的發(fā)現,并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你是怎么記錄的?”“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3、教師小結: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有的是曲線的,直線的落地快,曲線的落地慢。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幼兒猜想:你可以用什么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

  2、幼兒自己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將紙折成不同的形狀。

  3、交流:你用了什么辦法?

【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傘,觀察其與其他物體下落的不同。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

28、大班科學課教案《物體的移動》含反思

讓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物體的移動

科學探索活動:

  物體的移動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感受到物體移動與力的關系,獲取有關物體移動需要力的具體經驗。

  2、通過操作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

  3、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種形狀、輕重不同的羽毛、紙團、皮球、積木、汽車、沙包、鐵塊若干。

  2、室外準備器械:滑板車、大型積木、塑料圈等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動,引出問題。

  指導語:今天,老師準備了一些東西,你們想玩嗎?在玩之前老師要提一個小小的要求,怎樣讓這些不動的東西動起來呢?有什么好辦法呢?讓我們先來試一試好嗎?

  二、幼兒操作、探索

  1、幼兒嘗試操作、觀察,教師指導,重點啟發(fā)幼兒想辦法讓桌子上的物體動起來。

  2、提問:請你們說一說用什么好辦法讓這些動起來?(幼兒用動作講述表演)

  3、教師小結:原來,要讓這些物體動起來,可以用手推、拉、扔,可以用腳踢,還可以用嘴吹。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活動,進一步探索力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教師提出新問題,讓幼兒試著用不同的力移動物體。

  2、教師小結:用力大,這些東西移動得就快,而且遠;反過來,用力小,這些東西移動得就慢、近。

  四、第三次提問,操作嘗試,鞏固教學內容

  1、指導語:剛剛我們是讓桌子上的東西動了起來,現在請你們想辦法讓周圍的東西動起來,看看輕的東西用力怎么樣?重的東西用力怎么樣?

  2、今天,我們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讓東西移動起來,我們知道輕的東西用力小,重的東西用力大;反過來,用力大,東西動得又快又遠,用力小,東西動得又慢又近。

  五、延伸活動:幼兒到室外操作鞏固和感受物體移動的秘密。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29、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舌頭》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了解人的舌頭、動物舌頭的特征及作用。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學會分辨熟悉的幾種動物舌頭。

  3、激發(fā)幼兒觀察動物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關愛動物的情感。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兩杯水、青蛙圖片、PPT

  活動過程:

  一、了解人體舌頭的功能。

  1、品一品,嘗一嘗。

  桌上放兩杯水,分別是鹽水和糖水,讓幼兒觀察。

  (1)桌子上有兩杯水,你能看出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嗎?

  (2)其實一杯是糖水一杯是鹽水,你能看出哪杯是鹽水哪杯是糖水嗎?

  (3)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呢?我們的舌頭還能分辨什么味道?

  (4)我們的舌頭長什么樣?請小朋友相互觀察一下。(扁扁的、寬寬的、淡紅色、均勻小顆粒)

  2、想一想、說一說。

  (1)我們的舌頭除了能分辨出各種味道,還有什么作用?

  教師小結:人體的舌頭作用真大,不僅能嘗出各種味道,<來.源快思教.案網>還能幫助我們說話、唱歌,舌頭還是攪拌機呢,能幫助牙齒把食物嚼碎。

  (2)如果舌頭生病了或受傷了,我們一定覺得很痛苦,我們應該怎么樣保護自己的舌頭呢?

  教師小結:我們吃東西不要吃太辣、太燙或太冷的東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以免咬著舌頭,保持口腔衛(wèi)生。

  二、探討青蛙舌頭的特點及作用。

  小動物們有舌頭嗎?人的舌頭有很多作用,小動物們的舌頭也有很多作用。

  1、議一議。今天我們教室還來了一位小動物(青蛙),你們知道它的舌頭有什么作用嗎?(捉蟲子)小朋友們,它是怎么用舌頭捉害蟲的呢?

  2、看一看。演示青蛙捉蟲的情景。

  問:青蛙的舌頭有什么特點?

  青蛙的舌頭長在口腔的前端,而舌尖位于咽部,舌上布滿了粘液,能很快粘住害蟲,將其直接送入咽部而吞入腹中。

  3、學一學。啟發(fā)幼兒用手部動作邊學習青蛙捉蟲。

  三、觀察并談談其它有趣的舌頭。

  1、猜一猜??磮D片,啟發(fā)幼兒討論。

  問:這些舌頭有什么特征?猜猜他們分別是誰的舌頭?

  2、操作游戲"找舌頭",讓幼兒給動物和相應的舌頭連線。

  3、談一談。觀看PPT。

  (1)啄木鳥的舌頭上帶鉤,能伸進樹皮里勾出害蟲。

  (2)蛇的舌頭是裂開的,可以用來捕捉外面的氣味。

  (3)老虎的舌頭上有很多肉刺,能幫助老虎把骨頭上的肉舔干凈。

  (4)炎熱的夏天,小狗的舌頭能流出汗水,幫助它散熱,可以涼快些。

  (5)食蟻獸的舌頭又長又圓,能伸進蟻窩,吃掉白蟻。

  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舌頭也很有趣?

  四、活動結束。

  人和動物的舌頭這么有趣、能干,以后要保護自己的舌頭,保護動物,還要多留心,觀察其它動物,去發(fā)現一些更有趣的舌頭。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我先讓幼兒了解人類舌頭的味覺功能,再提問"我們的舌頭除了能分辨出各種味道,還有什么作用?"引導幼兒積極討論,使整個活動氣氛都活躍起來,再引導觀察動物的舌頭。在幼兒猜測這是誰的舌頭時,我先讓幼兒小組討論操作"給動物找舌頭"提高幼兒的興趣,然后再講述每個動物的舌頭特點和作用。活動中我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能力,讓幼兒學會了分辨熟悉的幾種動物舌頭。

30、大班科學教案《懸浮的蛋》含反思

  活動目標:

  1 . 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鹽后,雞蛋沉浮狀況的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的變化。

  2 . 幼兒兩兩合作進行操作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習記錄和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 . 積極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4 .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 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雞蛋在鹽水中的懸浮現象。

  活動難點:

  能獨立實驗操作并記錄,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現象。

  活動準備:

  燒杯兩只(分別裝等量的淡水、鹽水)雞蛋一個,記錄紙一張,實物:雞蛋、鹽、碗、盆、勺子、燒杯、抹布每組若干。磁吸標志、記錄表、水彩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fā)興趣,猜猜雞蛋寶寶沉浮的狀態(tài)并記錄。

  1.師: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帶來了兩杯水。你們仔細看一看,這兩個玻璃杯的水一樣多嗎?(出示內裝等量鹽水、淡水的兩個玻璃杯,引導幼兒比較。)

  2.師:老師還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呀?(出示一個雞蛋,教師以蛋寶寶的口吻講話)大家好,我是雞蛋寶寶。今天我想和水玩?zhèn)€游戲。你們猜猜看,我到了這兩個水杯里會怎么樣呢?

  3.教師設疑:雞蛋寶寶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會怎樣?它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請你們把猜想的結果寫到記錄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會我們再來比比看,你們猜的和操作結果是否一樣。(幼兒猜測雞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狀態(tài)并記錄。接著實際操作,記錄雞蛋的沉浮現象。教師給予指導。)

  4.教師繼續(xù)設疑:雞蛋寶寶到了第二杯水里(鹽水)會怎樣?它在水里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幼兒再次猜測雞蛋在鹽水里的沉浮狀態(tài)并記錄。實際操作,記錄雞蛋的沉浮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

  評析:

  在活動的開始,通過雞蛋寶寶的講話,讓幼兒很自然地進入活動。問題的設置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們參與探索的衩極性。猜一猜,想一想,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玩一玩,比一比表驗證自己剛才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并讓幼兒懂得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二、引導幼兒對探索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找找雞蛋寶寶懸浮的秘密。

  1.師:小朋友剛才都將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記在了記錄表一上。那么,你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呢?通過剛才的實驗,把你的想法和問題提出來好嗎?(幼兒針對自己觀察的現象自主提問。)

  2.教師順應幼兒提出的問題設置懸念:為什么雞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個杯子里卻浮上來呢?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尋找雞蛋寶寶懸浮的原因,啟發(fā)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qū)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的緣由:雞蛋裝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杯里是浮上來的。

  評析:

  在實驗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沒有老師幫助的情況下自已做出了大膽嘗試--通過嘴巴品嘗發(fā)現第二杯是鹽水。教師對于幼兒大膽嘗試的做法給予了肯定。

  4.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探索懸浮秘密:是不是雞蛋寶寶只要在鹽水里都會浮上來呢?(本文.來源:快思.教案網)加了多少鹽后才會浮上來呢?我們再一起猜猜看,動手試一試,記錄下來好嗎?(幼兒猜測并在記錄表上畫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實驗驗證--觀察結果--記錄雞蛋在水中的位置)

  評析:

  這個環(huán)節(jié)滿足了幼兒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動動、玩玩中,充分調動幼兒運用感官直接認識和感受懸浮帶來的有趣現象,讓幼兒的探索更深入,更貼近幼兒的生活,也將本次活動推向了**。

  三、討論與交流實驗情況,說說雞蛋寶寶懸浮的規(guī)律。

  1.展示幼兒記錄紙,交流實驗情況。師:為什么雞蛋寶寶在加入1勺、2勺鹽的水中沒有浮起來,在加入第3勺、第4勺鹽后會浮起來呢?(幼兒根據記錄表二中講述自己的實驗感受,發(fā)現雞蛋的懸浮規(guī)律。)

  2.師:雞蛋寶寶除了在鹽水里能浮起來,你還有什么辦法能讓雞蛋寶寶浮起來?(幼兒回憶生活經驗,自由講述。)

  評析:

  在交流活動中教師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貫徹了《綱要》"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的要求。

  活動延伸:

  1.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東西放在鹽水中能懸浮起來?找一找,試一試,把實驗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黃瓜、蘋果等。)

  2.在活動區(qū)投入不同材料,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雞蛋在其他液體(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現象。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懸浮的雞蛋"這個活動設計,來源于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并且緊密圍繞著"懸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在操作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就是要解決如何將抽象的懸浮現象傳遞給幼兒,并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雞蛋在鹽水中的懸浮現象。通過猜一猜、想一想,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幼兒通過玩一玩、比一比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并讓幼兒懂得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此外,本次活動還注重活動的拓展和延伸,讓仍有興趣的幼兒可以繼續(xù)在活動區(qū)進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個活動孤立起來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夠多樣化,更符合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31、大班科學教案《鳥的世界》含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鳥”是動物世界中的一個大的家族,到處都可以看到鳥的身影、聽到鳥的叫聲。而且教育的資源也很豐富:家庭養(yǎng)鳥、花鳥市場、公園有鴿子等。大班的孩子對鳥的認識有一定的經驗,他們喜歡給鳥喂食,還喜歡親近鳥。這些鳥有著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人類有不同的作用。那么多的鳥也有相同的特征:有羽毛,有翅膀、會飛……。因此,我認為,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鳥與人類的關系,探索不同鳥類的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教育價值。

  活動目標

  1、探索鳥類的不同生活習性及其特征。

  2、通過操作初步學習自我糾錯。

  3、萌發(fā)愛護鳥類和大自然的情感。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操作初步學習自我糾錯。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認識過一些常見的鳥。

  2、物質準備:“百鳥園”的場景,鳥類生活的不同的背景圖,各種鳥的圖片若干,《鳥的世界》幻燈片,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1、與幼兒交談認識了哪些不同的鳥兒,它們長得怎樣呢?<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激發(fā)幼兒“參觀百鳥園”的興趣,并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發(fā)現。

  2、分組觀察鷹、啄木鳥、燕子、孔雀、白鷺、海鷗的圖片,讓幼兒自由探討,并結合幻燈片讓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3、以游戲的形式討論:鴕鳥、蝙蝠、企鵝是鳥類嗎?

  4、提問:“你們喜歡小鳥嗎?為什么?”教育幼兒愛護鳥類。

  5、操作活動:送小鳥回家。

  (1)請幼兒將鳥的圖片貼到它們生活地方的背景圖上,并學習按背后的正確答案自己糾錯。

  (2)將“百鳥園”中的“小鳥送回家”,音樂律動:模仿小鳥飛出室。

  6、活動延伸:將各種操作材料繼續(xù)提供在活動區(qū)內,讓幼兒進行操作,同時提供各種鳥類的圖片、圖書、VCD等材料,讓幼兒繼續(xù)豐富相關的經驗,激發(fā)幼兒的愛鳥之情。

  教學反思

  新《綱要》科學領域提出:讓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鳥的世界》,在這個活動中能激發(fā)幼兒探索欲望,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fā)現,讓幼兒真正感受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以下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guī)в變簠⒂^“百鳥園”,各種各樣的鳥深深吸引了幼兒,把他們帶到了一個鳥的世界中。接下來,我和幼兒共同談論自己喜歡的鳥,為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我讓幼兒分組探索,并結合幻燈片演示《鳥的世界》,根據幼兒的講述,有機靈活地出現他們講到的鳥,然后我再補充,其實就是靈活地將幼兒沒有講到的講出來,豐富幼兒的知識。在幼兒對鳥的種類有大致的了解后,我?guī)в變哼M入下一環(huán)節(jié)“送小鳥回家”的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運用提問,加深幼兒的印象。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以上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解決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課堂氣氛達到了**。

  幼兒科學教育僅靠集體活動是不夠的,因此我讓孩子們在日?;顒又欣^續(xù)探索鳥的世界,讓這一活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科學活動的生活化,體驗到所探究和學習的內容對自己的生活有意義。

32、大班科學教案《爸爸的工具》含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爸爸最常用的工具名稱、用途、及用法,知道工具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2、通過統計知道哪種工具是最常用的工具。

  3、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事先和爸爸們聯系好,讓他們帶來自己平時最常用的工具3-5種,以及一些便于演示工具的材料,和孩子一起進行本次親子活動。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今天,小朋友和你們的爸爸一起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活動。爸爸都帶來了他們常用的一些工具,這些工具叫什么?它們有什么用?是怎么用的?一會兒請爸爸們示范給我們看??赐曛?,你們可以選擇一樣工具來介紹給我們大家。"

  2、親子活動:爸爸的工具。

  ◎幼兒及其爸爸進行親子活動。;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爸爸用帶來的工具材料為孩子作講解,介紹工具的名稱、用途與用法。并演示給孩子看,也讓孩子動手試一試。

  1、幼兒介紹爸爸的工具。

  ◎ 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一種爸爸的工具。

  ◎ 教師有目的地讓用同一種工具相對集中進行介紹。

  2、分類統計:爸爸的工具。

  ◎ 教師引導幼兒為爸爸的工具進行分類擺放,師生共同為爸爸的工具進行統計,看看哪種工具數量最多,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充滿著歡聲笑語,了解在媽媽肚子里的樣子和成長過程。還知道了媽媽懷自己時的辛苦及不易,更加加深了對媽媽的愛。家是一個溫馨的樂園。媽媽、親情的寬厚無私及其在幼兒成長中的決定性作用已是勿容置疑的真理。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充滿愛意的氛圍中成長,又能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關愛他人(首先是父母),只有這樣,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可能。

33、大班科學教案《神秘的土壤》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土壤的特點:有多種顏色、有干有濕和硬軟之分、里面有空氣......。

  2、全面了解土壤上面和下面的世界以及土壤的其它作用。

  3、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1)上面可以種植許多的植物:花草樹木、莊稼......還有許多美麗的建筑

  (2)下面生存有許多的生物:蚯蚓、蛇、青蛙、刺猬、泥鰍、螞蟻......

  3、掌握保護寶貴的土壤的方法。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探究的能力,讓孩子們對這個快樂的世界感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人一份:小杯子、小勺子,每組一杯水、一個大盤子(里面有:紅、黃、白、干、濕的土壤)

  2、一幅土壤的剖面圖?;顒訄D片:樹、草、花、莊稼、樹根、和土壤里生存的小生物。

  3、各種顏色、干的、濕的、軟的、硬的土壤。

  4、用土壤捏的各種泥人、動物......

  5、幾個與土壤相關的字卡:干、濕、軟、硬、土壤......

  6、讓家長先帶著幼兒初步的認識土壤,(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網)讓孩子們對平凡的土壤產生濃厚的興趣。

  活動過程

  1、帶領孩子們到種植園里去采集土壤。要求:每人一個小杯子,采集半杯,看看土壤是什么顏色的,是軟的還是硬的?土壤上面有些什么東西?

  2、根據自己觀察和采集的經驗,告訴大家:

  (1)捏捏土壤,有什么樣的感覺?(幼兒邊說師邊出示:軟、硬二字卡)

  (2)什么樣的土壤是軟的?什么樣的土壤是硬的?(干、濕二字卡)

  (3)仔細觀察,土壤有些什么顏色?(出示顏色的字卡)

  3、出示土壤剖面圖:(了解土壤的作用)

  A、土壤上面的世界:可以種植植物(幼兒邊說教師邊把相應的物體的圖片貼在剖面圖上)

  B、土壤里面有什么:有許多的小生物(幼兒邊說教師邊把相應的物體的圖片貼在剖面圖上)

  4、土壤里面的小動物要呼吸空氣呀,為什么它們不死呢?

  讓幼兒做個小試驗:放塊比較硬的、大塊的土壤放進玻璃杯,發(fā)現什么了?(有許多的氣泡,得出結論:土壤里有空氣,所以小動物不會死)

  5、動手小實驗:將水到入每人一個的小杯子里,然后繳絆,土壤怎么了?(成了象沖劑一樣的東西,得出結論:土壤會融解在水里)------引出:怎樣保護土壤,不被水沖走?

  6、活動的延伸:土壤還有哪些有趣的作用?(師出示:一些用泥燒制的陶器、雕塑、把準備好的泥人、泥動物、并現場捏制小動物,引起幼兒興趣,讓幼兒在此活動后,玩:有趣的泥土)

  活動反思:

  根據大班幼兒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對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感興趣。所以選擇了—植物的家園“土壤”這一課題。意在讓幼兒通過操作實驗活動,初步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土壤。重點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氣、肥料,一般植物生長離不開土壤。培養(yǎng)幼兒觀察事物、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34、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物體的下落》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感知各種物體在空中都會自由下落。

  2.通過動手操作,探究物體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狀與掉落方向有關,學會做記錄并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對物體下落的現象產生興趣及探索欲望。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每組相同的普通紙兩張,大小相同的黑卡紙一張,橡皮泥一盒,積木一塊,石頭一塊,剪刀一把,筆一支,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物體都有下落現象。

  (1)教師引導:教師手里拿著一塊積木,提問如果松開手會怎么樣,教師操作,<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并用多種方式拋、扔。提問,所有東西都會這樣嗎?

  (2)幼兒試驗:請小朋友運用多種材料試一試,看看和剛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樣。

  (3)幼兒分享結果,教師總結。

  2.比較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

  (1)提問:剛才你們都扔了那些東西?它們落下來的速度一樣嗎?哪些快哪些慢?

  (2)請個別幼兒上來示范,教師引導要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

  (3)幼兒再次操作,并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4)教師將結果貼在黑板上展示,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幼兒猜想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體下落速度與什么有關。

  (1)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操作,比較普通的紙和黑卡紙的下落速度不同,請幼兒回答發(fā)現了什么,驗證速度與重量有關。

  (2)幼兒操作,不增減東西,怎樣使兩張相同的普通紙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討論。驗證速度與形狀和下落方向有關。

  活動延伸:

  將材料投放到區(qū)角內,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材料對生活中的落體運用現象進行新的設計,嘗試改變物體下落的速度。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

35、大班科學教案《物體怎樣移動》含反思

  設計背景

  兒童在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喜歡把玩具推來推去,拉來拉去。為了激發(fā)兒童探索、實驗的興趣,培養(yǎng)兒童喜歡嘗試、樂于動手,通過觀察、操作發(fā)現一些科學知識和現象的學習意識和從事簡單的技術學習的能力,同時針對大班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平時游戲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娛樂交流中的話題,我設計了一節(jié)嘗試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較強的科學活動——物體怎樣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培養(yǎng)幼兒動手動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探索的興趣。

  2、使幼兒初步了解物體是怎樣移動的原理。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培養(yǎng)幼兒動手動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各種形狀、輕重不同的紙盒、積木、球、紙、書包、車等。

  2、一個無輪的箱子、一個有輪的箱子、繩子、圓形木棍。

  3、水盆、水桶、裝水的圓形礦泉水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集體演唱《你是怎樣笑的》。

  2、由《烏鴉喝水》的故事激趣,引導幼兒將乒乓球從沒有水的桶底移動到桶面,從而引入新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物品,引導幼兒認識物品。

  2、布置任務。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這些物體移動。!來自快思老師教案.!(教育幼兒不要擁擠、哄吵,并且最好用多種方法使物體移動,并把方法記住)

  3、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個別指導,注意發(fā)現與眾不同的方法。

  4、幼兒匯報自己的發(fā)現成果。

  5、教師小結。

  6、教師出示皮球,引導幼兒用力大和用力小地嘗試移動,并發(fā)現新結論(用力大,物體運動又快又遠;用力小,物體運動慢且近)。

  7、出示大礦泉水瓶,啟發(fā)幼兒用最省力的方法來移動。

  8、出示沒有輪的箱子,鼓勵幼兒想辦法來移動。再出示有輪的箱子,進行操作比較,知道給重物體按上輪子會更省力。

  9、知識拓展。平時看到建筑工地上的叔叔們如何將和好的泥漿或磚從一樓移動到上面的樓層上的?(滑輪)

  (隨機展示水井打水原理)

  10、小結。鼓勵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多觀察、多探索,發(fā)現更多的物體移動的方法。

  三、結束部分:

  組織幼兒出戶外體驗用不同的方法移動物體。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發(fā)現幼兒的參與性是蠻高的。幼兒在玩中探索、發(fā)現物體運動的關系。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方法,發(fā)揮了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作為教師做的不夠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應該把要點更清楚地提一下,這樣可能幼兒的知識概念更清晰一點,這樣不僅心里領會,嘴巴上也能表達出來。還有在操作中可以讓幼兒兩兩比較玩一下,這樣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兒的互動,給予幼兒更直觀的感受。

36、大班科學領域教案《物體的彈性》含反思

  【活動設計】

  有彈性的物品在我們的周圍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歡玩一些利用彈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們只是覺得這類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學原理,而作為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適當地對其進行科學啟蒙,激發(fā)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通過讓幼兒觀察、探索、操作等來理解物體的彈性。

  【活動目標】

  1、對彈性物品感興趣,并能大膽探索。

  2、發(fā)現彈性的特點,物體受力時,它的形狀就會發(fā)生變化;不受力時,它又能回到原來的樣子。

  3、教幼兒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

  4、激發(fā)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在探索、制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

  難點: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fā)現并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絲襪每人1份。

  2、乒乓球、夾子、橡皮泥、手鏈。

  3、石頭、海綿、毛衣、彈簧、彈力球、玻璃珠、氣球、記錄表每組1份。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彈性——請幼兒自選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彈性。

  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小秘密,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玩一玩,可以壓一壓,拉一拉,去發(fā)現他們共同的秘密。

  幼兒玩操作材料,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分享:說說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樣玩的?

  歸納:像刺猬球,羊角球,絲襪,皮筋這些物品,我們一用力,它們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長,還有的會凹進去一些,我們不用力了,它們又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這些物品都有彈性。

  二、比較嘗試,認識彈性物品和沒有彈性的物品。

  教師出示夾子,乒乓球,手鏈,橡皮泥,讓幼兒猜想哪些物品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并注意驗證認識有彈性的和沒有彈性的物體。

  三、分組實驗,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1、師:現在老師這里有一組東西,小朋友們看看,然后猜猜這些東西哪些有彈性,哪些沒有彈性,討論說說并記錄。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卡。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有彈性,你就在“有”這個格子下打“√”,如果你認為這樣東西沒有彈性,你就在“沒有”這個格子下打“X”。

  3、展示幼兒的記錄表,請幼兒自由表達操作中的發(fā)現并與預測的進行比較。

  四、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彈性物品的認識和理解。

  在我們家里有哪些彈性物品呢?(沙發(fā)、席夢思、床墊子……)在我們的活動室里,幼兒園里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們的身上有哪些彈性物品?(松緊褲帶、襪子、皮筋、皮膚……)

  五、教師總結。

  課后反思:本堂課氣氛活躍,孩子興趣很濃,達到了活動目標,但對于彈性的極限沒有闡釋清楚,以后備課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37、大班科學教案《磁鐵的秘密》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磁鐵的秘密》是一節(jié)大班科學活動,生活中孩子們對磁鐵能吸住物品的現象很感興趣,大部分幼兒對磁鐵已有初步的認知,但僅僅覺得好玩、神奇卻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利用磁鐵這一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本節(jié)微課,讓孩子在輕松愉悅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其中的奧秘。這樣做孩子既易于接受,又會對這一現象背后的科學奧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想要探索、敢于探索、樂于自主探索的學習品質。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幼兒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并樂意主動探索;

  2.知識目標:了解磁鐵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鐵在人類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能力目標:發(fā)現磁鐵相同兩極相斥,不同兩極相吸的特性;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難點:

  1.重點:了解磁鐵可以吸住鐵制品;

  2.難點:能發(fā)現磁鐵的“秘密”相同相斥,異極相吸。

  活動準備:

  1.教學Prize PPT;

  2.游樂場操作材料每人一套、小貓釣魚操作材料兩人一套;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幼兒興趣

  1.教師介紹可愛的小貓可可,激發(fā)幼兒興趣,并示范可可在游樂場乖乖聽話的演示。;

  2.教師提問“小貓可可為什么這么聽話?”引導幼兒發(fā)現磁鐵可以吸住小貓身后的曲別針。

  二.基本部分:

  1.為幼兒提供材料,(游樂場圖片、小貓卡、磁鐵)讓幼兒也變出一只聽話的小貓;

  2.提問幼兒“究竟是什么東西讓小貓變得聽話”引導幼兒說出磁鐵能吸住小貓身后的回形針;

  3.讓幼兒進行操作,給筐子里的東西分分類,找出還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引導幼兒總結:磁鐵的特性是可以吸鐵制品;

  4.游戲“小貓釣魚”利用小貓可以抓住小藍魚卻怎么也抓不住小紅魚的奇怪現象引導幼兒發(fā)現磁鐵相同兩極相斥,不同兩極相吸的特點。

  三.結束部分:

  觀看教學PPT,看一看磁鐵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哪里還藏著磁鐵。

  【活動反思】

  在開始上課時,我首先拿出塊磁鐵問:這是什么?現在想來這樣導入新課的方式很少不好。沒有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和思考的興趣。我應該這樣設計一個問題:電冰箱的為什么能夠沒有鎖照樣關上呢?這樣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就會非常容易的得出答案。而且問題來自學生的中間,而且學生在生活中有經驗,不是十分的困難。

  在下面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玩自己的磁鐵的時間。我是這樣的安排的,首先讓學生自己想法去玩磁鐵,然后分享給大家。也就是說學生在玩之前先動腦思考,怎樣去玩,然后再將自己的方法分享給大家。然后大家再一起在玩的過程中發(fā)現磁鐵的性質?,F在想來,是否能夠讓學生直接去玩,不先想。這樣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去發(fā)現,在玩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在玩的過程中,沒有剛才一些其他學生的思考的限制,可能會有更好的玩法,這樣可能有更好的發(fā)現。在學生在體驗發(fā)現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成功的喜悅。

  還有就是小組進行合作玩。我現在思考這個活動不適合人數過多的小組玩??梢詢蓚€人小組玩,這樣合作,他們都能夠參與進去,而且手中都物品。這樣就不會出現一半學生在操作,另一半在玩的情況。

  我先現在的合作探究,需要學生在小組內,但是操作時候可以更為小的分組。這樣效果會更好的。

38、大班科學教案《馬路上的汽車》反思

  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活動,激發(fā)幼兒探索各種汽車功用的興趣。

  2.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大膽表達交流對汽車的感性經驗。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7.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教學準備:

  1.拍攝錄像:馬路上的各種汽車、垃圾車在清掃馬路、灑水車在灑水。

  幼兒收集各種玩具汽車。

  2.錄音:轎車、卡車、消防車、救護車啟動聲或鳴叫聲。、

  教學過程:

  一、組織幼兒觀看錄像,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在錄像中你看見馬路上有哪些汽車?

  老師:馬路上的汽車可多了,請再看一遍錄像,邊看邊記馬路上有哪些汽車?

  二、探索汽車的不同功用

  1.玩自己帶來的各種玩具汽車

  教師扮警察,幼兒當司機。

  警察問司機“你開的是什么車?有什么用?”

  2.引導幼兒區(qū)分客車和貨車

  誰帶來了可以乘乘客的汽車?(專門用來乘乘客的汽車是客車。)

  誰還帶來了可以運貨的汽車?(專門用來裝運貨物的汽車是貨車。)

  幼兒從自帶的玩具汽車中分別挑選出客車、貨車、并向大家介紹該輛汽車的名稱。

  3.了解特殊用途的汽車

  這是一輛什么汽車?(鏟車)你在哪里看見過的?它有什么用?(或:是用來乘人的嗎?是用來裝貨的嗎?)

  看錄像:垃圾車在馬路上清掃垃圾。

  這又是一輛什么汽車?瞧,它有什么用?垃圾車是怎樣把馬路上的垃圾清掃干凈的?

  小結:鏟車、垃圾車都有一個特殊的本領,能為人們工作。

  還有哪些汽車也有特殊本領,可以為人們工作的?(幼兒找出有特殊功用的玩具汽車)

  三、探索按汽車不同功用進行分類

  1.游戲(一)汽車開進停車場

  天黑了,汽車要進停車場休息了,這里有1號(2號、3號)停車場,你把帶來的玩具汽車分一分,準備讓哪些汽車進1號(2號、3號)停車場?

  一幼兒示范操作

  (引導幼兒在按顏色、形狀等分類基礎上按功用進行分類)

  幼兒集體操作幼兒將手中的玩具汽車按客車、貨車、特殊功用的車分別停放進1號、2號、3號停車場。

  幼兒集體檢查停車場內的汽車停對地方了嗎?

  2.游戲(二)聽什么汽車開來了

  引導幼兒聽各種汽車發(fā)出的聲音,辨別出這是什么汽車?該進幾號停車場?(救護車、大卡車、轎車、消防車)

  延伸活動:這是一輛什么汽車?(坦克車)是不是在馬路上開的汽車?還有哪些不是在馬路上開的汽車?

  幼兒將手中的玩具汽車按客車、貨車、特殊功用的車分別停放進1號、2號、3號停車場。

  幼兒集體檢查停車場內的汽車停對地方了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開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之上的,以幼兒的發(fā)展為主體。活動是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顒拥哪繕硕ㄎ皇强茖W、合理的。本次活動運用基本圖形表現常見汽車的外形特征,體驗不同車輛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整個活動以“游戲”為載體,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懂得了道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9、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馬路上的汽車》反思

  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活動,激發(fā)幼兒探索各種汽車功用的興趣。

  2、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大膽表達交流對汽車的感性經驗。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教學準備:

  1、拍攝錄像:馬路上的各種汽車、垃圾車在清掃馬路、灑水車在灑水。

  幼兒收集各種玩具汽車。

  錄音:轎車、卡車、消防車、救護車啟動聲或鳴叫聲。

  教學過程:

  一、組織幼兒觀看錄像,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在錄像中你看見馬路上有哪些汽車?

  老師:馬路上的汽車可多了,請再看一遍錄像,邊看邊記馬路上有哪些汽車?

  二、探索汽車的不同功用

  1、玩自己帶來的各種玩具汽車

  教師扮警察,幼兒當司機。

  警察問司機“你開的是什么車?有什么用?”

  2、引導幼兒區(qū)分客車和貨車

  誰帶來了可以乘乘客的汽車?(專門用來乘乘客的汽車是客車。)

  誰還帶來了可以運貨的汽車?(專門用來裝運貨物的汽車是貨車。)

  幼兒從自帶的玩具汽車中分別挑選出客車、貨車、并向大家介紹該輛汽車的名稱。

  3、了解特殊用途的汽車

  這是一輛什么汽車?(鏟車)你在哪里看見過的?它有什么用?(或:是用來乘人的嗎?是用來裝貨的嗎?)

  看錄像:垃圾車在馬路上清掃垃圾。

  這又是一輛什么汽車?瞧,它有什么用?垃圾車是怎樣把馬路上的垃圾清掃干凈的?

  小結:鏟車、垃圾車都有一個特殊的本領,能為人們工作。

  還有哪些汽車也有特殊本領,可以為人們工作的?(幼兒找出有特殊功用的玩具汽車)

  三、探索按汽車不同功用進行分類

  1、游戲(一)汽車開進停車場

  天黑了,汽車要進停車場休息了,這里有1號(2號、3號)停車場,你把帶來的玩具汽車分一分,準備讓哪些汽車進1號(2號、3號)停車場?

  一幼兒示范操作

  (引導幼兒在按顏色、形狀等分類基礎上按功用進行分類)

  幼兒集體操作幼兒將手中的玩具汽車按客車、貨車、特殊功用的車分別停放進1號、2號、3號停車場。

  幼兒集體檢查停車場內的汽車停對地方了嗎?

  2、游戲(二)聽什么汽車開來了

  引導幼兒聽各種汽車發(fā)出的聲音,辨別出這是什么汽車?該進幾號停車場?(救護車、大卡車、轎車、消防車)

  延伸活動:這是一輛什么汽車?(坦克車)是不是在馬路上開的汽車?還有哪些不是在馬路上開的汽車?

  幼兒將手中的玩具汽車按客車、貨車、特殊功用的車分別停放進1號、2號、3號停車場。

  幼兒集體檢查停車場內的汽車停對地方了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開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之上的,以幼兒的發(fā)展為主體。活動是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顒拥哪繕硕ㄎ皇强茖W、合理的。本次活動運用基本圖形表現常見汽車的外形特征,體驗不同車輛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整個活動以“游戲”為載體,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懂得了道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0、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向下落的物體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fā)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的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養(yǎng)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

  3、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各種糖紙、報紙、小塑料玩具、沙包。

  活動過程:

  1、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見過樹葉落下來的樣子嗎?它和樹枝落下來的樣子有什么不一樣?”

  2、讓幼兒自己試驗、探索。

  (1)師:“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個扔東西的游戲,看看你能把這些東西扔多高,再看看它會怎么樣?最后是怎樣落下來的,落下來時有什么不一樣?”啟發(fā)幼兒觀察東西無論扔多高總要掉下來,掉下來是有快有慢的。

  (2)“你扔沙包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扔塑料帶的時候呢?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扔的高?你發(fā)現什么東西落得快?什么東西落得慢?為什么?(重的東西落得快,輕得東西落得慢)

  (3)“你能讓它們不落下來嗎?(如用嘴對它吹氣,向上打它,但一停止仍回掉下來。)東西不管扔多高,它都會落下來,但落下來有快有慢,輕得東西落得慢,重的東西落得快?!?/p>

  3、引導幼兒進一步探討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的情況也不同。

  師:剛才我們發(fā)現重的東西落得快,我們現在用兩張一樣的紙,一個揉成紙團,一個不揉,讓它們比一比,看看會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紙團扔得高,落地快,沒有揉的紙扔得低,落得慢。)

  4、小結:今天,我們發(fā)現扔到空中的東西都會落下來,輕的、大的東西扔不高,落下來的速度也慢;重的、小的東西扔得高,落得也快。

  5.活動延伸:剛才小朋友發(fā)現一張紙扔不高,那我們有什么辦法讓它扔得高呢?(揉成紙團、折成飛機。)我們來做一架紙飛機,比一比看誰飛得高,飛得遠。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時候關于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huán)節(jié)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占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松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并沒有都這么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么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后再得出結論,挑戰(zhàn)幼兒原有經驗。